要艺术,还是要市场:怎样的价值模式
对照近年的艺术品拍卖会成交记录,国画和油画皆全线飘红,成交不断破纪录。但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有些艺术品拍卖天价夹杂虚假水分,这一现象尽管不是艺术品市场的主流,但基本符合客观实际。
一位不愿公开自己姓名的画家告诉记者,他常去参加这样的拍卖会。“如果是一个外行,单单从数据看,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油画的拍卖,简直已经太繁荣了,盛况空前啊,所有的作品都很好卖。但实际上很多拍场里气氛并不那么热烈,真正的买家不多。”这位画家指出,有一些中青年画家的作品,不乏炒作痕迹。他们背后,可能存在有实力的画廊或艺术集团在为他们经营,而这些集团或机构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包装”的画家卖个高价钱。
近年来,某些未成名的年轻艺术家发现了一条成名的捷径,那就是通过拍卖公司所举办的拍卖会进行市场炒作。他们到拍卖场上自卖、自买一番,或邀请朋友在拍卖会上哄抬自己作品的价格,以期获得公认的“真实”价位,在今后的销售之中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回报。
据了解,大量本土的艺术资本蜂拥而入当代艺术领域,在两年不到的时间,从年市场交易额不到200万元,已经达到年成交额几十亿元。
在巨大市场利益的趋使和引诱下,一部分艺术家还会投资自己,“做自己的局”。一位要求隐去其真实姓名的业内资深艺术投资顾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有些画家本身就是投资家,投资的是自己。可能在一场拍卖会之前,这个艺术家的遍布各地的收藏家或者经销商会接到电话,内容大致是:如果你帮我买下这件作品,那我会再送你两件。这对藏家来说非常合适,比如这个艺术家给经销商的价格是100万人民币,经销商通过画廊或者二级市场卖到150万,中间他可以赚到50万。如果这个经销商能在拍卖会上以300万的价格买下这件作品,艺术家还会送给他两件,这样,用300万的成本,拿到三件作品,一转手就能赚150万。所以一些藏家或者经销商也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一位画家曾疑惑:为什么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刘海粟的一件巨幅精品的成交价,竟然大大低于一位并无多大艺术建树的当今中年名家的作品,是不是现在的艺术市场“疯”了?一位业内人士一句笑言解开其中的奥秘:艺术市场的“疯”只是个表象,其实它充斥着“智慧”的操作——已故大师人走茶凉,炒家们拿不到货,又缺乏鉴定眼力,不如联手炒作健在的“小师”作品!
朱其认为,当代艺术市场实际上正在创造一种非常可怕的“谎言共同体”,以及向商业化游戏的兑变:一方面,中国社会正在对新前卫艺术在过去20年的艰苦奋斗表示敬意,资本和媒体开始全面支持中国当代艺术,希望这个艺术群体能够继续保持前卫文化的姿态,为中国当代艺术塑造国际影响力;但另一方面,这个艺术圈正在利用过去20年探索获得的形象和口碑,将其变成批量生产的“符号”产品,赶上变成“亿万富豪”的末班车——每个人都像是一个个精明的企业家,迅速学会玩弄商业游戏。
他担忧,这样一个结构畸形的艺术市场,会形成一个以资本和拍卖天价为轴心、以绘画为主体的运转模式,并迅速带动年轻一代艺术家走向极端的商业化和艺术生产化。这实际上不是文化进步,而是一种变相的堕落。 (杨亮)
2007内地秋拍当代艺术拍卖成交纪录
(成交价为人民币来源:雅昌艺术网)
排名 画家 作品名称 成交价格
1 曾梵志 《面具》 1344万
2 刘小东 《笑话》 1232万
3 石 冲 《欣慰中的年轻人》 1131.2万
4 岳敏君 《音乐》 1125.6万
5 方力钧 《1997.1》 1030.4万
6 毛 焰 《青年小卡的肖像》 985.6万
7 张晓刚 《大家庭系列》 952万
8 岳敏君 《举起手,不许动》 896万
9 王广义 《被工业油漆覆盖的世界名画德拉克洛瓦》 746.6万
10 刘野 《小海军》 716.8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