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繁荣,还是假繁荣:市场是否冰清玉洁
中国艺术品市场自1993年6月20日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敲响内地艺术品拍卖第一槌以来,已走过了13个春秋。在2003年,中国艺术市场出现了交易量激增、成交价格暴涨的火热势头。到2005年的春拍时期,中国艺术品市场更是出现了量价齐升,一路高歌猛进前所未有的“狂热”状态。
2007年,中国在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所占的份额首次超过了法国,位列世界第三。在2007年全球100位当代艺术家成交量排行榜上,中国当代艺术家占据36席。尤其是中国当代油画,屡屡刷新拍卖成交纪录: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三号》拍出4264万港元;岳敏君《轰轰》拍出5408.75万港元;刘小东《温床》拍出5712万港元;
蔡国强《为APEC所作的计划》拍出7424.75万港元;
曾梵志《面具系列1996No.6》拍出7536万港元……
然而,在“狂热”的背后,市场也给人留下秩序混乱的印象,市场不规范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中国艺术市场联盟副秘书长周岳平认为,诚信的危机正困扰这个行业。诚信的缺失,使制假、售假、拍假这“三假”盛行,直接损害了艺术市场赖以生存的诚信平台。
2004年12月26日在沈阳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幅清代作品被急剧抬升至3600万元。后被揭露,卖家、买家同是一人。于是,人们开始怀疑拍卖行的职业操守。
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单国强告诫说,艺术品市场的拍卖价不一定是市场价。他举例说,去年沿海某拍卖公司以6600万元拍卖一位现代国画大师的山水册页(100张)。单国强说,他一听就觉得价格高得不可思议,通过关系,拍卖公司给他说了实话:买家只给了1800万元,故意高拍到6600万元,就是便于买家好转手卖出。
朱其说,画家私下销售价甚至可能不到拍卖天价的三分之一。拍卖天价尽管也有真实成交的,但大部分是“表演价”。
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夏叶子指出,有些拍卖公司为达成交易,会虚增成交价。具体做法是,委托方、买受方、拍卖方按事先约定“真实”成交价和“真实”佣金,比如约定拍品的落槌价为1000万元,再加
10%的佣金,最终成交价为1100万元。此后,拍卖就进入了表演阶段,拍卖师会再虚叫到1800万元落槌,加上10%的佣金,最终成交价变成1980万元。但是这个价钱是给别人看的,不会按这个价钱进行结算。
对此,有些行业人士表达了不同意见。浙商拍卖总经理陈良军认为,拍卖公司作为一个交易平台完全没有必要作假。因为在选择拍品时就已对作品的质量以及是否具备购买意向作过审评,不符合条件的不会选拍。在拍卖场遇到一些作品价格超过实际价格也是正常的,因为拍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当两个或多个买家争夺同一拍品时,在现场情绪的刺激下价格很可能远远高出人们的想象。
“现在当代艺术是唯一代表中国以平面绘画的形式进入世界博物馆、博览会等艺术体系的门类。我们应该好好爱惜、看护它,而不能看到市场稍有波动就怀疑是否有泡沫了。”在陈良军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目前的价格仍然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