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夜缝制五星红旗
杨守达等人是最早一批见证解放军入城的市民。11月14日晚上,杨守达组织了十多个同学在中山中学写迎接解放的标语,他们一直忙到了深夜。大约次日凌晨1点钟,解放军先遣部队经过了中山中学的校门口,大家都异常的兴奋。
事实上,11月14日夜,忙碌的不仅是杨守达。在贵阳市的每一个角落里,迎接解放军的工作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贵阳市铜像台(今喷水池)和大十字两地,陈职明、冯程南等人召集人力用木板搭起亭子,上面布满彩灯,贴满了宣传标语;肖良汉一家也在抓紧时间印制宣传单;而冯济泉家中的两面五星红旗,也在母亲的努力下成功地赶制了出来。
11月15日凌晨,冯程南拿着妻子缝制的一面五星红旗早早地离开家,会同贵阳市商会陈职民等人到龙里迎接解放军。而另一面旗帜,则被冯济泉叔父冯枬拿到油榨街,召集许多进步市民一起等待解放军的到来。
“15日那天贵阳街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电线杆上、墙壁上处处都贴满了‘中国共产党万岁’、‘欢迎解放军’的口号。许多青年忙碌地在人群中分发传单。”当时,23岁的冯济泉会同国立贵州大学的许多同学,也参与了派发传单的队伍。
终于,人潮的那一头传来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解放军大部队浩浩荡荡地进入贵阳,“一辆辆装载着枪炮的大卡车缓缓地从人群前开过,着装整齐的解放军战士昂首向我们走来。”当日,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进驻贵阳,经纪念塔、大南门、大十字,最后到达铜像台。
据冯济泉先生回忆,进入贵阳的解放军驻扎在公路上,“他们对市民秋毫未犯,甚至拒绝了人们送去的饭菜。当时我母亲邀请几个在我家门前的解放军战士到屋内吃饭,他们都笑着谢绝了!”冯济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