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 中国网张琳摄
2009年6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中国城市发展转型问题,就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研讨,并发布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中国网现场直播。
《城市蓝皮书》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由2007年的繁荣顶峰转入2008年以来持续地增长下滑。经济调整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发展所积累的一系列问题、矛盾、冲突被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来,长期被推崇赞许的“中国模式”也受到了多方质疑。中国城市发展或就此停滞失色、或涅槃重生,都有赖于城市发展政策的调整和重构。
为此,蓝皮书提出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四大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强化城市群协作关系。
城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必须抓住经济调整时期资源要素成本下降的大好时机,加大城市及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发展基础,促进城市群的市际协作,努力提高城市竞争力。这就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城市和城市群的通勤运输成本;加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降低城市交易成本;加大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设施建设,保障城市有效运行;加强城市规划和项目监管,确保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推进发达城市产业升级,加快区域产业转移,促进产业梯度协调发展。
中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城市中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所占比重较高,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城市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增大,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供给约束增强,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同时,由于中国区域差异和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后,还存在向中、西部内陆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因此,应大力推进东部沿海城市产业转型和升级,鼓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产业梯度协调发展。
第三,改革户籍制度,革新建设用地政策,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工业园区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涌现了一大批成片的大型工业聚集地。然而由于不相适宜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建设用地管制政策,工业聚集地产业增长和就业人口增长的同时,就业人口的家庭居住并没有同步城市化,导致城市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这些城市发展先天不足,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遭遇经济危机、工业产业需求萎缩,企业破产随即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城市经济陷入灾难性萧条,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工人失业加剧,农民工群体逆城市化回流,既导致资源浪费,也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革新建设用地政策,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进成为当务之急。
第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广泛开展再就业支持。
经济调整必然导致就业机会减少、收入水平相对下降。这一方面,将使城市贫困人口和失业人口剧增、社会不满和社会冲突加剧、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支出水平,形成更谨慎的防御性消费倾向,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调整时期,更应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特别是加大对中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力度,同时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适度实施消费性支出补贴,加强对失业人口的就业培训,以在缓解社会贫困、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刺激社会消费,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启动和积蓄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参见《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P25~P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