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的成交价格由买卖双方在当日涨跌幅价格限制范围内确定。“9折”,即按股票前一个交易日的跌停板价格成交。由于该项目是通过中介谈成的,按“道上”的规矩,范先生还要支付交易金额0.8%的中介佣金,这样一来,交易成本自然而然地抬高了。
范先生所谓的“搬砖头买卖”,是近一年来圈内人士最熟悉不过的操盘手法,即通过在大宗交易平台接走大小非的筹码,同时利用资金优势,短时间内拉高二级市场股价并迅速出货,从而获得两者之间差价的“套利交易”。当然,为了能够成功出货并获得利润,“做价”或“拉高股价”是必要的行为,正因如此,圈内人士也称之为“坐庄模式”。
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去年4月发布的“大小非解禁指导意见”,凡是1个月内要通过二级市场抛售超过1%的股份,都必须以大宗交易方式进行。不过,若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实行“过桥减持”,可以轻松绕过上述限制。
范先生介绍说,“过桥减持”,通常的做法是“大小非”将超过1%的股份(比如3%),通过大宗交易方式转让给买方,买方通过一个或多个账户接盘,由于转让后的股份性质已经改变,不会受到1%的抛售限制。当股票到账后,买家可以立即将通过大宗交易接来的这部分筹码,通过二级市场抛售。这样一来,1%的减持限制也就不起作用了。
作为原君安证券的业务能手,范先生和他的团队自然是谙熟此道。尽管有关部门表示:“不得利用大宗交易系统业务从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行为”,但只要有利可图,这种刀口舔血的买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今年共操作了七八笔,绝大部分取得了收益,但7月底的一笔交易没有赚到钱,好日子看来已经到头了。”对于是否签这笔买卖,范先生心存忧虑。根据范先生的粗略估算,一般每笔交易的利润率至少在2%以上,最成功的一次超过了10%。“不到一周时间,这样的收益率对于上亿的资金来说很不容易了!”
“容我再考虑考虑。”范先生对助手说,“弄不好会接个烫手山芋。”“中信的小马昨天打电话过来,他们营业部有三笔累计2亿元的过桥资金,利息比较低,资金周转期为一周。”助手对范先生说。
在大宗交易中,“过桥资金”与“过桥减持”相辅相成。通俗地讲,“过桥资金”是帮助买家一起“坐庄”的资金。一位大宗交易行家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解释说,简单而言,过桥资金就是买方向别人借一笔钱和账户,约定在某笔大宗交易中同时接股票,短期内集中出货后结算资金和利息。通常情况下,过桥资金在熟人之间发生,这有利于“团队作战”。
眼下,两大因素困扰着范先生。一是由于中介的介入使得大宗交易成本抬高了,今后出货的难度也加大了,风险更高了;二是上证综指自8月中旬以来大幅下挫,即使不通过中介,也容易取得一些跌停板价位的筹码。
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8月11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共计出现37笔跌停价格。不难发现,大小非离场心态急切。
事实上,自大宗交易“坐庄模式”被“发明”以来,各路资金纷纷介入进来,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这中间,有人专门提供资金,有人专门批发大宗交易股票,从而催生了一批专门干此项买卖的证券营业部。如宏源证券上海浦北路营业部等就频频在大宗交易中现身。
“只要有任何卖方意愿的信息,我们都有办法获得,至于何种途径就不必透露了。”潜藏于某证券营业部的一位中介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直言,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的买家信息中绝大部分是中介的资料,有的是证券营业部的电话。
事实上,对于营业部而言,虽然接盘大宗交易筹码不获得收益,但抛售大宗交易筹码的大笔买卖可以给公司带来不菲的佣金收入。根据该人士提供的线索,中国证券报记者先后与交易所公开信息中的五个“买家”取得了联系。与预想的一样,三个买家称他们不仅“要货”,而且手上也“有货”要出手。
为避免骚扰,有人甚至挂出“非中介,纯属买家”的牌子。中国证券报记者拨通该人士的手机,电话那头显然是一位老江湖了。“你别管我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货我们就坐下来谈。”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买家似乎被各种骚扰电话弄烦了。
“如果你是中介,我会按规矩支付佣金的。”他说。
“佣金比例是多少?”
“这要看‘货’的质地了。”
三言两语之后,这位买主似乎发现有些不对劲。“如果你是媒体,我们就免谈。”电话随即就被挂断了。
在圈内人士看来,正因为争食大宗交易“蛋糕”的参与群体大增,“搬砖头”的利润大大缩水,像范先生那样出现某笔买卖不赚钱的情况,也实属正常。而事实上,92折的价格并不算太高。
7月28日和8月11日,上证所大宗交易平台信息显示,ST源发552万股和473万股被中信万通证券青岛嘉定路营业部的资金接走,交易价格分别为5.82元/股和5.52元/股。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价格仅比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低0.03元/股,均超过99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