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小企业的集中性大宗交易往往显示股东增减持意愿不同,近阶段很多围绕蓝筹股进行的大宗交易与ETF套利相关。精通大宗交易市场“游戏规则”的“思考投资”有关人士日前提醒《证券日报》记者,应把大宗交易市场的动向与ETF指数基金联系起来观察。事实上,ETF指数的动向反之可以暴露机构对于市场的多空看法。
蓝筹唱大宗交易主角
在大宗交易市场,蓝筹股往往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最近一次关于蓝筹的大规模大宗交易发生是在8月11日,当日,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合计在沪市一举吃进32只股票,合计成交金额达2.8亿元,成交量为2268万股。32笔交易的卖方全部为国泰君安总部。中金公司席位购买的品种依旧全部是大盘蓝筹股,比如海螺水泥、中国远洋、中煤能源、中国银行、中国铁建、武钢股份、北京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汽车、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保利地产、宝钢股份、大秦铁路、贵州茅台、中国人寿等等。此外,苏宁电器、西山煤电、五粮液、中兴通讯、万科A和深发展6只大盘权重股亮相于深市大宗交易平台,买卖双方均显示为机构专用席位。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除8月11日,在今年3月10日~11日、2月19日~20日,以及去年12月19日、22日、24日、29日,上交所的大宗交易系统都出现过突然井喷的现象。这些大宗交易的对象基本都是同一个类型的股票,即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而且非常分散,每一次都涉及上证50内的逾二三十只股。
机构借机实现ETF套利
事实上,这些大宗交易中的部分交易,尤其是成交价格出现平价或者溢价的交易很可能与ETF套利有关。
具体来说,当盘中市场大幅下挫,投资者可以先在低点买入一篮子股票,然后换成ETF基金份额,待出现盘中反弹时迅速抛出ETF基金份额,从而变相实现T+0交易;或者投资者可以先在低点买入一定数量(最小赎回单位整数倍)的ETF,把ETF赎回成一篮子股票组合,待出现盘中反弹时将一篮子股票组合在市场中卖出。这两种交易方式都相当于把套利时间拉长,理论上也可以在一个交易日反复交易。
这种借大宗交易套利的模式往往需要同时买入多家相关的指数成分股,此前蓝筹股大量集体成交大宗交易的事例中有部分就属于此类情况。
也就是“通过大宗交易买入上证50成份股,再在随后的几天内配齐50ETF里的一揽子股票,兑换成ETF抛出,套取其中的利差。由于申赎资金的限制,参与ETF基金的投资者多被认为是机构投资者。机构一次这样的操作最高能够形成接近5%的利润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此种套利的操作手法背后也恰恰显露了参与机构对于指数后市走势的判断——通常只有当预期短期内ETF指数将上涨时,才会采取此种套利方式。(张 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