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宏观经济走向不确定以及“大小非”给投资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外,当前中国股市更多的是虚症。
一是心虚。美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超过45岁,平均从业时间超过16年。因为16年基本上能覆盖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和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只有真正经历过这种周期轮回的人,才会从感性上知道最坏能坏到什么程度,最好能好到什么程度。美国经济前景要比我们严峻得多,但在这轮调整中,美股的表现每每超出中国股市,原因恐怕就在于此。而我们的基金经理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平均从业时间都太短,想到明年,想到未来,就会心虚。
二是血虚。股市是各种不同风格的投资者的博弈场所,投资者的理念、风格越是多样化,其市场越不容易受单边思维影响。中国机构投资者有太多的所谓价值型、成长型投资者,他们衡量股票价值的工具太单一,单一到只有明年的利润和增长,在盈利高增长的时候,会认为股票有无限的价值,不管炒到多高;在盈利下降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似乎毫无价值可言。机构投资群体的血缘过于单调,缺少杂交优势。
三是气虚。去年的狂欢节过得太猛了,伤了元气,而今已谈股色变,做起来难免会一惊一乍,忽冷忽热。
但上周,随着利好不断涌现,这三种虚症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机构交易的积极性正在慢慢提高,市场交易进一步趋向活跃,大盘强势整理的蓄势形态已日渐清晰。(新快报)
(作者金学伟为上海智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