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以来,本报组织的“中国股市如何走出困局”大讨论在业界、学界乃至决策层,均引发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以规模计,此次讨论已在本报刊登言论16篇,在本报中国证券网刊登言论及相关评论500多篇,其规模之大,为近年罕有;以层次计,此次讨论的言论撰写者皆为证券业、基金业的一线专家,其层次之高,为近年罕有;以内容计,此次讨论沿着宏观经济、市场供求和制度建设三大主线展开并各自引向深入,相关建议具有各自认识论、方法论的完整逻辑,其针对性、操作性之强,也为近年罕有。
集纳业界智慧,为市场发展建言献策是本报组织此次讨论的初衷。今日,本报“中国股市如何走出困局”专栏暂告一段落,相关讨论将在中国证券网(www.cnstock.com)继续进行,投稿信箱:zhengquan@cnstock.com。
言为心声,报乃公器。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本报将继续欢迎和期待各界读者的真知灼见,以期一同推动、参与和享受市场的成长。
“中国股市如何走出困境”成为近一个月来业界热议的话题。随着讨论的深入,资本市场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涉及的四大问题也日渐明确。
由本报组织的“中国股市如何走出困境”大讨论,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已收到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各地读者来信和电子邮件500余篇,得到数万网友的热烈参与,众多知名网站和报刊进行转载和连续报道,其社会影响远超之前预期。
汇总各界人士的观点,此次万人大讨论归纳出的主要意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如何实现股市和宏观经济的良性互动
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徐刚认为,当前股市的大落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投资者对宏观调控的信心在减弱。为此,应大幅度快速降息,主动下调人民币汇率,推动银行加速放贷,拯救房地产市场。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表示,应积极提高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的执行效率,有效刺激消费,减少中国经济的下行风险,提高企业盈利状况,从根本上稳定中国资本市场。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刘建洲提出,经济的顺利转型是决定未来经济能够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关键。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所长廖绪发认为,应更多关注中国经济如何成功转型,以及资本市场如何为中国经济的转型服务。
如何合理解决大小非问题
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滕泰建议,应鼓励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起募集“大小非社会责任基金”,政府出钱购买,并鼓励、带动其他社会资源一同购买,恢复资本市场信心。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康建议,应划拨大非归社保基金管理,出台信贷、产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小非长期持股,并要求小非公开发布自我锁定公告,稳定市场预期。龚方雄认为,可考虑从外汇储备中拨出资金成立一个特殊的封闭式基金,专门从大宗交易市场上折价买入小非减持的股票,以助股市平稳。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强莹指出,要解决大小非问题,可成立专门的基金承接所有解禁的限售股,同时限定解禁的时间和比例,并配套即时披露制度和审核制度,另外,必须改变目前的新股定价制度和流通股份在总股本中占比较低的现状。
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各类机制
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李迅雷指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和股票T+0交易应该全盘推出,以改善股市流动性。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升建议,应加快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进一步放松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和收购兼并,拿出推动股改的勇气推动双向扩容。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所长廖绪发认为,应加快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具备卖空机制的新的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改变A股市场只能单边做多的困境。尽量减少对上市公司股东增持、回购、增发购买大股东资产行为的管制,同时恢复新股发行,增强市场约束,恢复市场的价值发现机制。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梁宇峰建议,应使用部分外汇储备增持被严重低估的H股和红筹股,缩小A-H股价差,实现外储保值增值。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助理季敏波建议,应建立H股香港和内地市场之间的套利和联动机制。
如何进一步加强市场制度建设
长盛基金公司总经理陈礼华提出,当前股市困局的症结还在于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不完善,以及由此衍生的市场功能定位错位和市场诚信的缺失。为此,应尽快改革一级发行制度,进一步规范二级市场,严防大股东占用、内幕交易等行为的发生,同时,统一股市管理体制,实现金融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汪异明认为,应进一步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国有企业注资规模,推动国企重组,深化股改,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继续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招商证券副总裁汤维清认为,应鼓励长期投资者发展壮大,继续改善机构结构;放松管制,促成资产供需关系的自然平衡。陈晓升认为,应推动商业银行重回交易所市场,构建中国曲线;引导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改善投资者结构;把握机遇,乘势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周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