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内容: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日前发表最新报告《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据测算,中国最新热钱数额达1.75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 |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日前发表最新报告《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据测算,中国最新热钱数额达1.75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
数据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数额如此之高的热钱规模是如何被计算出来的?通过什么途径悄然流进中国?“潜伏”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哪些领域?未来应该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哪些风险?
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报告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张明以及中央财大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专家指出,考虑到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现状,以套汇、套利和资产价格溢价等手段获利的“热钱”,在2007年下半年以来存在着间接做空中国A股市场的可能性。
为何这一数字如此庞大?张明说,一是因为此次计算时间跨度较大,从2003年到2008年5年,如果缩短至2005到2007年3年则为8211亿美元;其次,在1.75万亿美元中,有5000亿美元是热钱在国内的投资收益和赢利,而过去市场普遍所使用的热钱计算公式基本未将这部分纳入。
高额“热钱”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热钱加速涌入,正抄底A股。
热钱流入
中国过半外储缺乏实体支撑
“即使我们采用的方法存在系统性高估,也反映了一定趋势——自2005年以来,热钱流入的规模是惊人的,我国外汇储备存量的一半左右缺乏实体经济或真实交易的支撑。如果热钱集中外逃,规模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可能在旦夕之间显著缩水。”张明说,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大量热钱并已形成对金融安全的隐患。
中央财大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关于热钱规模目前众说纷纭,1.75万亿美元是目前听到最吓人的数字,由于热钱流入通道复杂,目前还无公认最佳测算模型,因此精确数量难以判断,但热钱问题显然已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张明分析说,目前热钱流入的渠道已非常多样化,基本上有四大类。第一,是通过贸易渠道流入的热钱,如通过高报出口、低报进口;或者提前收汇,延时付汇;甚至通过编造虚假的贸易合同。其二是外资以FDI的名义进入,然后将资本金结汇,不用于生产性投资,转而投入股市或房地产市场。其三通过包括外债、短期外债、地下钱庄、贸易信贷、捐赠等方式进入。最后一个渠道来自居民,一种是中国居民每年可以自由换汇5万美元的货币;第二种是香港居民,每天可以通过香港银行向内地电汇8万港元;第三种是很多香港居民会直接带现金入境。
“热钱问题就好比此前专家关于中国地下钱庄的资金统计一样困难。”郭田勇说。
热钱藏身
银行存款民间借贷为两大去向
关于热钱的去向,郭田勇说,从去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降温、股市日渐下挫的状况看,如果热钱仍藏身股市和房地产,则不可能产生5000亿美元的收益。
张明则认为,热钱的流向基本是——2003年、2004年、2005年较多流入房地产市场,因为那段时间股市低迷;2006年、2007年期间既流入房地产市场也流入股市,但股市更多;2007年10月以后,股市大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热钱撤出。
“国际收支数据显示,这些钱并未撤出中国境内,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目前争议很多,初步看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银行系统作为银行存款,赚取人民币升值利差;另一部分流向沿海一带中小民营企业的民间借贷。”他还表示,由于目前股市低迷,不排除热钱开始缓慢、隐蔽地进入股市逢低吸纳股票。
郭田勇不久前在广东调研发现,在银行银根收紧情况下,不少企业选择境外募资。通过向民营企业进行短期贷款,享受高额回报。例如通过同企业签署短期的股权并购合同,通过外资入股,企业借款期满回购股权形式,以规避法律监管,实现原本不合法的高额贷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