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首次回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问题
上周四(3月6日),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接受《理财周报》独家专访,代表银监会对当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问题做出回应。
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设立于2005年10月,专司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研究和协调,主要职责是在专业化的有效监管,防范风险前提下,促进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提高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该部门是银监会专司银行业产品和业务创新监管的最高主管部门。
李伏安表示,对于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要用大的、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理财业务的综合化和多元化发展是市场发展的需要,监管部门将进一步紧抓银行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问题;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抓投资者教育、金融知识的传播。对于目前各界关心较多的问题,李伏安站在监管层的角度给予详细回答。
理财产品盈利还是亏损, 应与同类的资本市场标杆产品相比较
《理财周报》:您如何看待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集中出现的“零收益”、“负收益”现象?
李伏安:理财最近成为多方关注的热点,全民理财的意识日益加强。但是,这个市场刚发展不久,还需要有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大家一定要对理财市场未来发展有一个长远的判断。
例如大家讨论较多的银行QDII理财产品收益问题。实际上,银行QDII理财产品推出只有半年,正好赶上当前全球的震荡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类产品又不可能不去海外投资,那么,本身在半年时间内,要跑赢市场就很不容易。当市场本身是负收益的时候,一个银行理财产品所谓“零收益”,也就是保证本金安全,相当于已经抵御市场风险了。
另外,投资者需要区分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的收益判断标准。存款的判断标准要比较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判断理财产品是盈利还是亏损,应该跟同类的资本市场标杆产品相比较。如果在市场大规模亏损的情况下,产品是零收益但起码保本,那么这款产品就算比较好的。
赚钱不赚钱的概念一定需要一个标杆,现在银监会考核银行的风险、收益计量等,都会要首先明确市场考核的标杆是什么。所有的金融产品一定不是简单地靠利率或者资本回报率来算的,一定是按市场表现来计算的。
投资者为什么要买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就是要规避实际利率为负的风险,银行只有通过理财、为客户管理资产、投资等方式才能为客户规避实际利率为负的风险,但是银行不能向客户保证投资理财一定是盈利的。
充分揭示风险情况下,客户需要自己做决策
《理财周报》:不少投资者目前还认识不到银行理财也是有风险的,不能接受一些产品的收益风险现象,这类问题最近集中表现出来。
李伏安:这些业务是过去中国的银行业、中国的金融机构没有做过的,在国外的确已经发展成熟了,但是中国的老百姓还不知道、过去也没听过。银监会从去年就宣传:不能把银行理财产品当作存款,不能把别人说好就当作自己适合,不能把预期收益率当作实际收益率。实际上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在我们预料之中。
当市场不发生问题和风险的时候,对投资者宣传注意产品风险等道理,投资者较难接受。只有当风险发生时,再对投资者讲这些,他们才能听进去。
但是银监会不是要等出了问题才出来说话,我们很早就进行了宣传。就像当股市好的时候,投资者不去听注意风险这类话,只有当问题发生时投资者才会明白。这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交学费的过程、学习的过程。银行在学习,投资者、消费者也在学习。
作为银监会来说,监管当局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大家学习的成本和代价。在整个理财的过程中,监管当局的主要目标是监督银行有效地披露、揭示产品中的风险,帮助客户有效识别风险、认识风险,甚至教育客户,让他们能够判断这种风险。但是所有这些工作都不能替代由客户本身来承担的决策风险。也就是说,在充分揭示风险的情况下,客户需要自己做决策、自己承担风险,这点要跟消费者、跟全社会都讲清楚。
《理财周报》:受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风险的影响,银行投资、代客资产管理能力遭到社会质疑,你们是否感受到较大压力?
李伏安:去年我就说过,新的理财业务的发展、新的理财途径的拓展,包括QDII产品的扩展,对银行投资管理能力都是重大的考验。银行需要逐步培育、建立这种能力,能力包括对境内、境外资本市场投资的能力。
在国际市场投资之前,首先是了解国际市场、具备分析判断能力,这些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建立起来的。但是如果不让银行去投资,他们永远不会有动力和压力来做这个事情,也永远不会具有这样的能力。银监会对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市场准入控制还是比较审慎的,不是所有银行都可以做理财。
人民币国际化,就一定要到境外投资,这是基本前提
《理财周报》:现在出现收益问题较多的是投资境外的结构性产品和QDII资产管理类产品,有人质疑中资银行海外投资能力和QDII开放的时机。
李伏安:国家的政策是鼓励投资者去境外投资,这一点从国家大的方针来看绝对是正确的。
中国的投资者要想分散风险、平衡收益,人民币本身要发展走向国际化,就一定要鼓励大家、引导大家到境外去投资,这是基本前提。目前是市场经济时代,对于理财市场来说,投资者有资金,他不看好国内市场,要到美国、英国、香港等市场投资,这是市场的选择。
监管当局只能顺应市场的发展,而非阻碍、抵抗市场发展,那不是监管的正常之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监管部门说市场形势不好,银行的理财产品不能代理客户到境外投资或者不能到资本市场投资等,这是没有道理和无效的。这样做牺牲的只是银行,中国的银行会丧失市场发展机遇。
就算今天不开放这个市场,挡住了少数人受损失的风险,从长远看,这样必定会阻止银行、阻止中国的银行业为老百姓提供新服务的一个发展通道,并会使得整个社会大众享受的金融服务、社会福利水平始终提不上去。这是更大的损失。
要明白,监管当局是要促进市场发展、顺应市场发展、引导市场发展。关于对银行代客投资境外产品的一些“不能放开、不应放开、放开太早,或者是银行不应该放开”的说法都是不恰当的。
银行与国际市场接触要比证券机构多,对股票市场投资不能超过整个组合50%是底线
《理财周报》:那么中资银行的海外投资能力如何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银监会怎么去控制这些银行投资的风险?
李伏安:就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银行业机构和证券机构相比,我们的银行在过去的业务经营当中跟国际市场的接触要比证券机构多。不仅通过对银行自有资金进行海外投资,对境外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且通过一些国际结算业务,对国际上的大的企业的经营行为、生产行为、经营稳定性、企业现金流等了解要比证券公司多得多。
所以中国的银行出去做投资的时候,对这些国外机构、国外上市公司的判断的基础要比国内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要好。主要差别就是,银行过去没有做投资业务,所以他们对投资业务本身的一些技术方法、专业人士这方面相对弱一些。
针对这点,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投资境外产品的开放步伐上,要比其他金融机构要审慎得多。
第一,我们不是所有的市场都可以投,而是采取逐步开放的策略。前不久才刚刚开放了对新加坡、日本、伦敦等股票市场的投资,但是实际上现在投资这些市场的新产品还没有出来。现在只有投资香港股票市场的产品。
第二,投资资产组合有约束。基金可以100%投资股票,银行始终坚持平衡投资,直接对股票市场的投资不能超过整个组合的50%。这个底线,很多银行认为不方便,但是银监会一直坚持。在资本市场火的时候这条底线是显得不方便,但是在资本市场下滑的时候,在国际市场大幅波动的时候,这项约束显示出明显优势。
从去年下半年,银行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比基金公司的基金抗跌能力强,跌幅要低,这就是很明显的事实。到现在还有几只银行的代客境外进财产品处于正收益状态,没有亏损。银监会还是会继续坚持这个不能全部投资股票的原则。
另外,在选择投资合作伙伴上,我们鼓励商业银行坚持谁优秀,谁的业务管理规范,谁的投资管理能力强,就跟谁合作。中资银行在境外没有直接的投资能力,我们就跟境外的投资团队进行合作,这是很正常的,这是为中国的老百姓提供获得较好收益、较好的专业资产管理团队的支持,这也是必须选择的途径。
银监会一定会积极的、审慎的、从客户利益最大化、最大程度受到保障的角度来推进。
对于一些目前的言论,说去海外投资是不是要保护中国的银行业,或者是在投资过程中防止外国的银行和外国投资银行借此机会发展和谋利等等,现在这个领域还存在很多的误解。
这不是监管当局应当考虑的问题,监管当局就看你能不能为客户提供高效、公平、安全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