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日“聚光度”和“敏感度”最高的8月份CPI数据,多位专家昨日指出,期货市场特有的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功能,在遏制CPI涨势中大有作为。
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的8月份CPI数据显示,8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创下11年来新高,而食品价格涨幅更是达到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4%,油脂价格上涨34.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9.0%。
在昨日召开的“2007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专家们认为,食品价格是本轮物价上涨的“元凶”,食品价格上涨的根源又在于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等价格的攀升。玉米作为饲料、粮食和工业原料,其产业变动和价格趋势备受瞩目。
紧缩预期无碍农产品牛市
今年5月份以来,有色金属等多种生产资料价格徘徊不前,铝和锌等个别品种还不断创下阶段性低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豆、小麦等走出一波凶猛的牛市行情,一度逼近2004年的历史高点。这种二元化通胀结构在8月份CPI数据中得到明确的反映: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仅上涨0.9%。
为何出现这种走势迥异的局面?与会专家们解释,农产品的上涨完全是由于结构性供需矛盾而非流动性过剩所造成。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教授介绍,过去三年我国连续实现粮食大丰收,三年增产1226亿斤,但目前供应缺口仍达361亿斤。“人口增长、城镇化比重提高、居民生活改善以及工业性需求增加等,造成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放大,”他表示。
同时,农产品供应可以随需求有效增加的传统观点也受到挑战。柯炳生介绍,以大豆为例,2006年我国进口大豆2828万吨,相当于2.35亿亩耕地产量,约占我国可耕种土地面积的10%。在现实国情下,我国显然无法做到。
食品价格上涨推动CPI不断攀上历史高点引发了市场的重重忧虑。为此,央行连续发行定向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特别国债。但与会多位专家表示,收缩流动性对有色金属、钢材等影响显著,但对农产品期货市场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后者价格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供给与需求。即使再度采取调控措施,短期内也无法增加农产品供给,也就难以改变其上涨趋势。“就农产品价格而言,不会因为政府紧缩流动性而改变供求关系,一些副食品价格会因为政府的组织生产而增加投放,但目前的农产品期货价格,预计仍将延续其原来的运行趋势。”中信建投期货公司的专家表示。
期货市场大有作为
如何将通胀“猛虎”关在笼子里,与会专家结合期货市场功能和作用纷纷支招。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认为,当前应重点加快期货市场建设和推动畅通高效的物流体系建设。他说,期货市场是商品与金融的融通地,影响粮食价格形成的各种政策、经济、自然等因素及未来市场预期在此汇集,所形成的价格集中、客观、权威,具有预期导向作用。完善的期货市场对于建立市场化的粮食资源配置机制、平衡区域间粮食价格波动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是粮食生产和需求大国,但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较为滞后,需要在增加品种数量、放宽参与主体限制、扩大市场规模等方面推动市场发展。同时,在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应推动畅通高效的储运系统及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以提高市场效率。
以猪肉价格上涨为例,吉林粮食集团副总经理姜建华表示,猪肉价格暴涨是前期暴跌的市场反应。由于疫情的高发导致生猪供应紧张,使得生猪价格波动剧烈而且无序,养殖户利润波动很大,亏多赚少现象非常普遍,严重打击了其养殖积极性,极不利于行业的稳定发展。如果推出生猪期货,再加上玉米、豆粕、小麦等饲料原料的期货品种交易,将为养殖企业构建完整的避险链条。
白美清表示,生猪期货作为非常有效的生猪养殖风险管理工具,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获得了成功,对于这些国家养殖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由于一般情况下饲料成本对生猪养殖成本影响较大,因此对于规模养殖户,应积极引导其利用玉米、豆粕等期货市场在饲料环节降低养殖成本。
还有多位关心期货市场的老专家们强调,要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服务农民增收和市场宏观调控。他们认为,期货价格真实、客观且具有超前性,利用期货价格信号指导粮食生产、销售和进行市场调控能够增强经营、调控的主动性。在市场开放的新形势下,应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使农民能充分利用市场信息、特别是超前的期货价格信息调整种植结构、把握好卖粮时机,增强农民在市场环节的增收能力。
他们表示,近几年来,开展玉米、大豆等品种的大连商品交易所加强了对东北种粮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和信息服务,使部分东北种粮农民学会了利用超前的期货价格种地卖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中,鉴于期货价格对市场价格趋势的超前反映,有关部门可多参考期货价格信息,及早应对,增强调控的主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