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城乡规划法或10月通过 天然气利用政策实施 严重短缺地可煤代气 -周一大盘高开高走 沪指站上5300点 中国股市成全球资本避风港 -2.7万吨美国猪肉年底登陆中国 售价至少40元/斤 京猪肉价格退烧 -企业500强七成是国企 国有经济仍占主导 百家粮油企业推召回制 -反垄断法剑指价格联盟 制度衔接仍存疑 对"中石油"们影响不大 -税务总局:燃油税不与成品油调价同时推出 能源价格调整将渐进 -物业管理条例修改 业主可撤销决定 人事争议仲裁须有员工代表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启动 反面人物将公示 今年青睐"护水人" -九省区建设用地耕地占补抽查未合格 浙江专项清理转而未供土地 -中国治理高风险券商 19家违规被关闭 基金市场日增新基民20万
金融再引中央决策层关注 专家提示关注房市股市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0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如何在全球金融变动中稳健应对金融竞争与安全挑战,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至关重要。

    8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研究员、中国银监会李伏安高级经济师进行了讲解。这是继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高层将视角再次聚焦于金融领域。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金融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增强金融业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这个判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在接受《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采访时深有感触:“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与社会转型已进入关键期,国内经济社会矛盾也聚焦于金融领域。虽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国际金融环境日趋复杂、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仍然不强的现实下,中国金融业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国家崛起的主要风险因素,依然是中国经济安全的薄弱环节。”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和关注世界金融形势与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表明决策层已经清醒认识到:金融已越来越成为一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五大“历史性变化”彰显中国金融业发展成就

    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成为近年来中国金融业成就的最大亮点和标志性变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产权制度和内部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历史包袱初步化解,资产质量有效改善。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顺利实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弹性逐步增强。 >>阅读全文  

    剧变中的全球金融形势

    在这个时间点,高层之所以关注金融安全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于国际金融形势正在发生明显而深刻的变化,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环境前所未有。

    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总体发展状态良好,但这不能掩盖国际金融体系依然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国际金融安全新挑战众多。

    特别是近期爆发的美国次级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形成了巨大冲击。尽管通过欧美央行巨额注资等操作,当前的情况也只是恢复到一种微妙的“尚不稳定的平静状态”,下一步走势还需观察。

    对于目前的全球金融形势,《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有四大新变化:

    首先,金融全球化继续深入。一方面,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全球化带来了机遇,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大规模投机资本频繁快速跨境流动,削弱了一些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力,并容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其次,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日趋复杂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防范由此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成为新难题。

    比如,原本作为有效管理和分散风险的次级按揭贷款证券化手段,因为一些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没能有效评估和控制此类证券在系统性波动下的风险,反而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动荡的源头。

    其三,总体流动性过剩和突然性流动性紧缩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安全的主要威胁,使得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流动性过剩一直是目前国内外金融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其推动下,包括大宗商品、房地产、有价证券等资产的价格在全球呈现显著的上涨趋势。

    但流动性过剩是一个时刻在变化的非定量概念。正如前世界银行东亚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霍米卡拉思接受《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采访时所言,“流动性就如杯中之水,尽管可能四处溢出,但如果不小心碰倒杯子,一刹那就会消失得一干二净。”

    事实上,最近的次级贷危机就是流动性过剩和金融机构过于乐观的产物。当次级贷出现大量违约,进而通过其衍生金融产品放大,动摇市场信心,并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无可避免使得资金面收紧,形成了突然性的流动性紧缩现象。可见,突然性流动性紧缩已经成为总体流动性过剩的伴生物,而市场信心就是导火索。

    其四,一个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金融创新能力和市场主导能力。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建立有效的本土金融市场来促进本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金融竞争力的提高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降低,以及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和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能力,对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应对金融波动冲击的能力有着巨大影响。

     巴曙松:警惕中国楼市出现“类次级债风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密切关注近期美国次级债风波后提醒,中国楼市在走过20年基本上升的发展路线之后,该到“居安思危”的时候了,大家要警惕可能出现“类次级债风波”。而城市化进程变局、地价房价倒挂、过分投资“预期”三大变数或影响未来楼市格局。

     次级债“亡羊”不断 中国须做好“补牢”功

    次级债危机近来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很多国家被卷入。尽管多数专家认为,中国对次级债危机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危机本身却像一面镜子,映出中国市场存在的相同隐患——流动性过剩。面对危机,中国不能仅仅“隔岸观火”,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新变化挑战各国金融安全

    中国银行研究员王元龙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的负责人之一,采访中他给出的判断是,这种新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全球金融安全体系面临着深刻的挑战。

    全球经济失衡正在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的隐患。目前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的逆差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盈余,在经常收支项目上呈现两极分化。而且这种失衡的集中度大幅提高,全球经济命脉越来越维系于美国、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和法国为主的少数国家身上。

    如果这些国家经济发生重大波动和转向,造成需求减缓,使得国际生产链条断裂,对投资其中的全球金融市场来说将是沉重打击。因此,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能否实现有序调整,成为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平稳运行的关键因素。

    流动性过剩和突然性紧缩的阴影下,新兴市场国家需要在积极开放和控制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新兴市场国家在总体流动性过剩和突然性流动性紧缩并存的国际环境下,既要防范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资产泡沫,也要防范突然性流动性紧缩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撤出的冲击;既要积极利用国际资本,提高对国际金融资源的动员配置能力,又要控制投机资本的大进大出。这些工作的把握极具挑战性。

    美元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存在相当程度的风险。当前特别需要关注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提高对可能出现的美元汇率大幅波动的应对能力。当今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很大程度依赖于美元币值的稳定,而美元的负债能力以及全球投资者对美元信心是美元币值稳定的关键。

    如何争取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是新兴市场国家逐步融入全球化过程中的新挑战。

    金融监管的国家协调和合作机制尚待加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包括市场准入、信息披露和监督政策等方面,都还没有以协调一致的方式进行,国际监管环境存在众多漏洞。而且,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机构缺乏在区域范围内对金融危机的事先预警机制,事后快速反应能力也有待提高,联合采取措施阻止危机扩散和蔓延的机制有待完善。

 国内金融业存在体制性弊端

    “中央高度关注世界金融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和伴随的问题。”江涌告诉本刊记者。权威判断指出,目前我国金融业抗风险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金融体系不存在明显的系统性风险,在当前较高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市场环境下,我国发生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以及金融机构自身控制风险能力不足,公司治理机制建设不到位,企业和社会整体信用水平低,始终是我国金融安全运行的长期隐患。

    江涌认为,银行风险依旧是金融安全的重心。其一,实际不良贷款仍然需要警惕。据银监会公布,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已降到约8%。但是,若剔除财务重组和政策性剥离等因素,同期实际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难以乐观。而且,不良贷款比率的降低主要通过“扩大分母”(即多贷款)所致,且多半为中长期贷款,其中一些风险(如千亿计的高校扩张贷款)正在显形化。

    其二,操作风险突出。近年来,国有银行大要案此起彼伏,上到总行行长下到电脑操作员,涉案金额动辄数百万乃至数亿,暴露出因金融违规、金融腐败、监管滞后而导致操作风险的防控存在严重缺陷。

    其三,金融市场与社会风险不断向银行风险转化。新一轮股市与房地产形成的许多资产泡沫与银行资金关系密切。一旦股市与房地产泡沫持续遭遇重挫,银行不良贷款将迅速增加,极有可能形成与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一样的银行危机。

    同时,复合性金融风险不同程度地积聚。一是“外在风险内部化”。比如,国际游资为投机人民币升值,通过多种渠道入境,加剧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泡沫,这不仅增加银行坏账与汇率等风险,而且直接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二是“内在风险外部化”。一些“走出去”的中资企业由于鞭长莫及与内控不力,原先潜伏的金融风险迅速暴露。比如“中航油”事件。

    而且,金融“道德风险”突出。

    在江涌看来,最为严重的“道德风险”是一些政府部门对国家信用的滥用。银行坏账冲消、金融集团倒闭、证券公司破产、中央与地方政府债务、社会保障基金、股市泡沫消除等等最后都集中到国家。

    为此,他强调,“国有银行没有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信用,即储户对国有银行国家所有的信任。但是,国家信用是有限的。政府部门大包统揽,无限‘兜底’,这容易造成严重的‘道德风险’,还可能导致国家信用资源加速流失。长此以往,很难避免信任危机。”

    高度关注当前国内三大问题

    面对国内金融业现状,在高层专家看来,当前,影响我国金融安全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影响。一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过剩的资金为投资获利大量进入房地产,加速价格上涨。特别是外资也大量进入,甚至在部分热点城市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主因之一。

    二是对股市的冲击。上证综指从2005年年底的1000点左右已经涨到目前的5100点以上,而过剩的资金流动性加大了股市的估值泡沫。其中境外资金在A股市场的投机,已经形成了现实威胁。

    三是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专家指出,我国目前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已经大于贸易项下的流入。由于热钱并不通过金融银行体系循环,而是更多直接进入资产领域,不在货币政策直接调控范围之内。

    金融机构自身在体制上还存在不少缺陷。比如公司治理仍然薄弱。董事会“一言堂”等问题仍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间尚未形成有效监督制衡机制,高管人员重大失职未能严格问责。

    同时,产生不良资产的机制尚未根除。尽管目前不良资产率较低,但商业银行防止新增不良资产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我国金融企业经营模式雷同,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普遍,缺少新利润增长点,同时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抗风险能力下降。一旦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就会形成新一轮不良资产。

    再者,风险控制和金融创新能力较弱。一些金融机构改制还存在改上不改下的问题,分支机构改革明显滞后于总部,使得基层机构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同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还不能实现全程监控和及时暴露、报告和控制各类风险。

    而用人机制还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经营责任不清,尚未建立择优任用、优胜劣汰等用人制度。

    金融运行环境对金融安全还存在较大制约。其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粗放经营以及税收政策对金融运行环境带来的影响。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观落实不到位,导致部门和地方有扩大投资冲动,大量低水平、技术落后的投资和重复建设又会形成新的风险。

    其二,金融机构退出及维护金融稳定的相关法规欠缺。在金融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方面,银证保都存在着重要法律基础缺失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外资机构入股或控制我国金融机构,引发垄断和利益冲突等问题,却没有针对性的法规加以规范,目前一事一议的处理方式不能整体上保障金融安全问题。外汇管理方面在控制热钱和其他资本流入方面,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其三,监管有效性和综合监管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对跨行业、跨市场的风险,监管政策和监管实践都缺乏充分协调,对问题机构还不能实施有效的联合监管和检查,缺乏总体的金融风险处理制度。特别是针对外资金融机构进来和中资机构出去的跨境监管,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跨境转移。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流动性得到合理控制

    央行8月8日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中认为,上半年流动性得到合理控制,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3%,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下半年将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创新对冲工具。

     夏斌:我国当前流动性没出现"拐点" 未出现紧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8月5日表示,我国流动性目前尚未出现紧缩现象,央行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减少。从当前流动性控制不住的情况看来,央行还将加息。

上海银监局:关注金融市场联动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专家认为:流动性过剩不值得恐慌
警惕全球“流动性过剩”

    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权威人士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一旦发生大的市场波动或金融危机,很难指望国际组织提供及时有效援助。能否独立自主地有效应对和妥当处理危机将是对我国金融业自身实力和监管机构实际管控能力的真正考验。因此,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主动的金融安全战略观是目前解决问题的关键。

    加快建设协调高效的金融安全评估、危机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面对挑战,任何单一部门和单一政策都难以发挥整体作用。此次美次级贷危机显示,发生危机时,市场出现非理性惶恐,必然需要政府干预。因此,国家需要打破部门利益的顾虑和行政权力的约束,形成战略优化、目标清晰、操作性强的政策“组合拳”。目前,特别要防止股票市场在非理性上涨后随时可能出现的非理性暴跌和大幅异常波动。

图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六“要” 新华社发

    积极实施和推进金融创新战略。创新是我国金融业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我国屹立于世界金融之林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关部门需要以创新为思维,制定以我为主的金融创新战略和整体操作方案,解决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现实问题;各类金融机构也要结合我国实际,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开发新产品。

    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控。加大力度防止违法违规资金流入股市房市,密切监测境外资金通过非法途径进入这两个市场,特别是要加强人民币资金的反洗钱检查。督促银行把好资金关,控制股市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严密监控国际资本流动,降低对我国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把好汇率和资本账户的关口,稳步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

    提高金融机构综合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对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激发金融机构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金融对外开放。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的核心是,“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在坚持开放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开放不当、管控不好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威胁。国际经验显示,曾经影响金融安全的主要问题大都来自于资本项下过早过快的开放。因此,必须坚持我国政府一贯持之的审慎开放政策。

    继续加强监管能力。在目前分业监管前提下,健全银证保监管的协调机制,特别是对交叉业务、创新业务和跨行业风险的监管,防止出现风险的系统转移和监管真空。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使法律法规覆盖到金融监管各个方面。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和针对中低收入者的保护及救助机制。(记者王健君)

    防范整体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通过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经济运行可能出现整体风险向银行业集中的问题。目前的情况是各类金融机构当中银行最为财大气粗,似乎做任何新兴的金融业务都应该由银行来控股,大家方觉得安心。这就导致了实践中发展任何金融服务业和新兴的金融市场都让银行参与其中,并且成为主要的风险承担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市场体制,现行的金融体制非彻底改革不可。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还是要坚持下大力气改变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失衡的比例,从体制上保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增长,做大做强资本市场,从制度上保证金融风险分散化,不向银行业集中。


 

来源: 新华网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太湖水污染治理提速 关停496家化工企业 构建生态循环经济带
国家川气东送工程全线开工 总投资627亿 横跨东中西部八省市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 第三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