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谐、心态和谐研究兴起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此,学者在2007年加强了对心理和谐、和谐心态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人的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社会成员有了这种和谐的心态,就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也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客观地认识环境,能正确对待困难与问题、挫折与坎坷、财富与荣誉,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社会的和谐。因此,学者们指出,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根本要求和基本标志;加强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和谐心态建设,实现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逐层递进,是培育和形成和谐心态的基本路径。
●从心理学角度关注青年群体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并能积极地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良性状态。有学者指出,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甚者,把学生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上网成瘾、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归纳为思想品质问题,从而出现认识误区。实质上这些都是因为青少年认知偏颇、情感波动、意志薄弱、内心矛盾和受到刺激、压力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社会心理学家指出: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21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务必应受到特别关注。这对提高素质教育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领导干部群体心理研究受重视
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艰巨任务,长期处在权利和责任核心的领导干部普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一、来自决策风险的政治压力;二、来自各种考核、测评、检查的工作压力;三、来自处理与上下级和同事关系的压力;四、来自忙于工作不能顾家的家庭压力;五、来自社会监督的舆论压力,等等。有学者指出,一些领导干部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目前,组织部门在考察领导干部时,有了新的要求: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有学者指出,今后要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者们认为,关注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心理学、医学上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执政能力建设的大问题。
●如何看待“仇富”心理是新热点
改革的过程就是不同群体的利益调整过程。有些群体受益较多,有些群体利益受损。人们对于富人致富的归因中包含了积极的因素,如承认富人致富的努力和能力以及教育程度,但也有一些同志把富人致富的原因全都作负向归因和外在归因,例如非法收入、制造假冒伪劣获得的收入、官员的寻租行为获得的收入等,这就使得人们在与这些富人进行比较时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不公平感和不公正感,有些甚至发展成对所有富人的仇恨以及与社会对抗的心理和行为,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这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新热点。不少学者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社会上存在的“仇富”心理:第一,继续发展经济,增加财富;第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第三,依法遏制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第四,加大反腐败力度;第五,完善税收体制,调节过高收入;第六,规范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倡导富起来的人群帮助贫困的人群,由此化解“仇富”心理,促进社会和谐。(向春玲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