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篇
1. 和谐社会研究仍是焦点
和谐社会近两年来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社会学界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今后要加强对当前我国社会阶段性特征和社会结构的认识;要为推进社会公正,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等提供理论支持。核心问题是研究如何协调好社会的各阶层、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化解新生社会矛盾、解决新生社会问题。
2.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受到高度关注
有学者提出,如果说市场机制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竞争,那么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协同”。竞争可以产生活力,和谐也能产生活力。所以,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并不是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延伸和推广。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市场机制,还有法律的、伦理的、心理的、文化的机制,让这些机制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而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就必须创造综合的机制系统。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在于政府要转变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分工,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和农村村民委员会的群众自治作用。
3. 农民工社会保障备受关注
农民工作为在城市里生活的“边缘人”,由于他们不是城镇户口,从而被排除在城镇社会保障之外,缺乏最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同时,由于农民工离开了土地,农村保障中的合作医疗制度、五保户制度、救济制度等,也失去了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着重从中央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强制的工伤保险制度、大病统筹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平等、规范的就业制度成为其中的重点。
心理学篇
1. 社会心态研究成为热点
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形成的表达社会成员态度、观念、意志的社会心理状态。积极的社会心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消极的社会心态,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阻碍甚至是破坏作用。在每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都是必须注重的研究领域。有学者在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是“贫富差距”、“社会公正”、“腐败问题”、“城乡差距”、“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妥善解决,将会产生社会焦虑、不安和不公平感,从而会出现消极甚至对抗性行为,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围绕当前中国的社会心态,即社会安定感、社会信任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归属感、社会生活满意感等,学者提出了不少影响和干预社会心态的策略和措施。
2. 出生性别比失调受到学界关注
一般来讲,在非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婴儿出生的性别比应保持在102—107之间。然而,我国近20年来,新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失调现象日益严重,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公布的数字高达116,最近达到119。一些东南部省区达到了130,远远超过人口生育正常性别比的最高警戒线107。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现象是一个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社会问题。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与人们生育观念中的性别偏好和对性别选择行为疏于管理有关。为此,必须加快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
3. 青年群体心理研究逐渐升温
近来,学界对青年的群体心理日渐关注。有学者认为,社会主流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得到大多数青年的认同;青年的成就动机高涨,能力本位的成才观念正在形成;青年的择业观念和意愿表现出多样性特征;青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其他年龄群体超前,有公共服务意识,有奉献精神和志愿者精神。由于出生和成长在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当中,心理承受力显得相对较弱;社会转型期的规范缺失和标准多元化,使青年群体的社会价值观存在多元特征或空白状态。(向春玲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