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二平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县向国家和自治区财政争取到793万元的资金,用于修建尾矿库,减轻尾矿对下游的危害。
同时,由于石墨矿导致河道被阻、黄沙淹没农田,兴和县为此沿河修建了近10公路长、高三四米的防护堤。记者调查获悉,仅修建防护堤的第三期工程耗资200万元。
兴和县因矿移民,也耗资数千万。
2009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研究乌兰察布兴和县尾矿库安全隐患治理事宜》的专题会议,决定整体搬迁矿区居民。
4月3日,记者获得的《关于兴和县石墨矿区居民搬迁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称,搬迁移民总投资需3580万元,其中542万需要搬迁后自筹,另3038万有县市两级财政出资。
自此,这个每年给当地财政缴纳税费不过500万元的石墨矿,留下的后遗症,耗费多级政府近亿元。
一度泛滥的非法采矿
2008、2009年,查处的非法开矿达113起,生态被严重破坏;县政府遂开始联合整治
兴和县很多村民还反映,在治沙过程中,当地的非法开矿还曾一度泛滥成灾。它们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巨大破坏作用。
据兴和县森林公安分局副局长张宝介绍,仅2008年和2009年,该局查处的非法开矿、破坏植被的案件多达113起。
4月1日,兴和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贾宽东告诉记者,该局连年组织执法人员打击非法采矿,但执法之难让人头疼。
贾宽东向记者述说了这样一件往事。2008年下半年,兴和县全县关停采矿企业,但因铁粉价格高涨,部分违法采矿者偷偷进山采矿。
分管执法的贾宽东带着几名执法队员赶到现场,决定将挖山的挖机开下山。矿老板开着车也赶上了山,带着三十多名工人围住了执法人员。
贾宽东出示了证件,告知对方自己是国土资源局的执法人员,但对方根本不看他的证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