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林业局长,常兴的主要工作就是治沙和防沙。而干旱,则被他认为是治沙最大的敌人。
4月3日,在该县沙化最严重的大库联镇乔家村一带,记者看到大片栽种的柠条枯死。
该镇党委书记杨振东介绍,该镇从2002年开始治沙,通过多年的治理退耕13.5万亩,治沙13.6万亩。但连续近6年的干旱,退耕的13.5万亩中有3万多亩干死,治沙的13.6万亩中有5万多亩干死。目前,多年治理的植被存活率仅60%左右。
杨振东介绍,2009年,大库联镇依然大旱,当年新种的植被90%旱死。
常兴说,因为干旱,当地种植的林木以耐旱的柠条、沙棘等灌木为主,生长缓慢,五六年也就长到一米多高,但能起到固沙防风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治理,兴和的风沙之患有所减缓。
“2004年以后,治理还是有效果,风沙较之以前量减小、次数减少。”4月3日,兴和县副县长李海说。
常兴称,因大旱、资金不足等原因,第一个十年治沙任务,西部五省都没有按时完成,可能要延迟两年完成。
治理“石墨”入不敷出
石墨矿每年税费不过500万;而为治理石墨所开展的工程和搬迁居民,耗费近亿元
兴和县,一面治沙经费紧缺,而另一面巨大的治理费用并未得到有效利用。采访中,有官员认为,当地石墨矿开发遗留下的生态问题对政府是一个教训。
4月4日,分管工业的副县长朱二平介绍,2008年,当地石墨矿给地方财政的税收约500万元,2009年石墨矿停产,政府没有收益。
“这些年,石墨矿给政府缴纳的税收基本都只有四五百万。”朱二平说。
在每年只有数百万元税收收益的情况下,国家财政和内蒙古地方财政为了治理采矿引起的环境问题,投入数千万之多。
4月1日,兴和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傅引兵称,为了治理石墨矿导致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多级财政相继拨款4000多万建设了4个治理工程。
2003年,兴和县石墨矿山环境治理项目被确定为国家项目。2005年5月,第一期整治工程开工,投资300万元,当年9月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