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变阵:从碳酸到非碳酸
本报记者 林晨 实习记者 谭淑金 深圳报道
“非碳酸饮料与碳酸饮料之间的比例已经从2005年的2:8,上升到了现在的3:7。”可口可乐公司在回复本报记者时表示。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强调,收购汇源并不是公司要削弱或者放弃碳酸饮料的推广,可口可乐的碳酸饮料仍保持快速增长。
虽然碳酸饮料保持快速增长,但在中金公司研究部“2008年上半年相关食品行业回顾”中显示,果菜汁及果菜汁类饮料1月至5月的销售额,较去年同比增长达32.7%。高于碳酸类饮料118.6%的增幅。
“近几年,消费者对于碳酸饮料的好感在下降,果汁更符合健康饮食的理念。”广东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表示,纵观中国饮料市场,碳酸饮料已不再是主导,纯水、功能性饮料、茶饮料、果汁、乳饮料等健康饮料成为市场新宠,且消费增长十分显著。
短短几年内,碳酸与非碳酸饮料的比例发生了的变化,则间接应证了非碳酸饮料的发展速度之快。
趋势
“经过这么多年的竞争,两乐已占据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的绝对地位,市场基本达到饱和,各自所占市场份额也趋于稳定。”张俊修表示,为了在饮料行业取得更好的发展,两乐的竞争阵地已慢慢从碳酸饮料转向非碳酸饮料市场了。此次收购汇源就是可口可乐战略调整的一大举措。
1927年,可口可乐公司入华,其产品碳酸饮料给中国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觉。上世纪80年代,百事公司与也进入了中国市场。随着健力宝的没落和几个国产可乐品牌在市场的表现不佳,国内碳酸饮料呈现两乐独大的局面。
之后,随着消费者崇尚健康与自然,对碳酸饮料产业是否健康的质疑之际,果汁、牛奶、茶饮料等非碳酸饮料的机会到来。因为天然、健康、解渴、低糖低热等特点,这些非碳酸饮料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日渐成为众企业发展追逐的目标。
根据糖酒快讯网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饮料行业年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果汁和果汁饮料的比重在1-11月是20%,比2006年同期上涨2.46%;碳酸饮料在2007年1-10月的比重却比2006年同期下降1.67%,并随着新品类饮品的出现,还有下滑的趋势。
“碳酸饮料市场的格局已定,可口和百事两家独大。而果汁饮料、茶叶等非碳酸饮料市场,因为还是刚刚起步,其潜在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自然成为众多企业角逐的对象。争夺这块市场蛋糕的厮杀才开始。”张俊修表示。
这种大的背景之下,可口可乐公司也不例外,以“健康”、“时尚”的市场策略,希望重新塑造“健康”形象。
但在碳酸饮料市场之外,两乐并没有太多优势:占据非碳酸饮料市场主导地位的康师傅和统一。而在非碳酸饮料细分市场里,娃哈哈和农夫山泉始终是饮用水行业的前两名;而汇源果汁在100%纯果汁上处于垄断地位;椰树椰汁在椰奶领域内表现抢眼。
自2004年可口可乐推出不带气的果粒橙果汁后,两乐开始以各种方式加速布局非碳酸饮料市场。
今年3月,可口可乐与雀巢签订合作协议,在全国范围内共同推出“原叶”系列茶饮料;5月,市场传出消息,百事可乐有意进军凉茶市场。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
事实上非碳酸饮料的行业竞争已经拉开:6月末,统一计划出资30亿元新台币收购内地的食品和饮料生产企业,希望就此挤掉可口可乐公司,夺回内地第一大果汁销售商的地位;百事可乐与联合利华在全国推出果缤纷,康师傅更是将空前的精力投入果汁市场,大力扩充内地分销网络。
破局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再加上本身的酷儿和果粒橙品牌,它在中国果汁市场上的份额和竞争实力将稳稳靠前,这对于中国果汁市场乃至饮料行业的竞争格局或将产生重大影响。”专家推测。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之前,市场上纯果汁的重要品牌有汇源、大湖、华邦等品牌,果汁饮料市场则被汇源、康师傅、统一等知名饮料巨头占据统治地位。有资料显示,2007年前5个月,国内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果汁及果汁饮料406万吨,同比2006年上升16%。
收购之后,果汁市场直接的变化就是可口可乐将取代汇源,和康师傅、统一在果汁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众所周之,百事与可口是国际饮料行业中最大的竞争对手。在原有的碳酸饮料,百事可乐旗下的市场份额原本就不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与联合利华合作推出的立顿已经宣布退市,在茶饮料方面的竞争力在减退,果汁饮料虽然有果缤纷,但与收购汇源的可口可乐相比差距已经很大。”
可口可乐借助资本的优势,在国际上亦以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收购做大非碳酸饮料:去年5月,可口可乐宣称将以41亿美元现金收购维他命饮料生产商Glaceau,并欲以约10亿美元收购英国第二大瓶装水公司Highland Spring。
此前,可口可乐计划,投资8000万美元在上海建立全球第六大研发中心和一座中国总部大楼,该中心将根据汽水、果汁、茶饮料、水等产品分为不同研发部门,全面进攻非碳酸饮料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