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成了赔钱的买卖
除了课题名称好看不好做之外,一些文科学生放弃科研项目主要是从经济成本上来考虑,觉得搞科研很不划算。
孙一菲是西南地区某高校大三法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到学校规定本科生的科研项目结项后学校科研处将一次性拨付800元的科研经费,她就找人合报了一个课题,研究《经书中蕴含的处世哲学问题》。
“当时很大的动力是为了那800元钱,可是后来才发现要得到钱还真不容易!”在800元科研经费的诱惑下,孙一菲和搭档去图书馆找《周易》等书来看,讨论了一周的时间。
确定选题后,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认为选题有点大了,不大赞成。当时还有两天就到报名截止日期了,没时间再另换课题,老师给她们指出切入点后就让他们交了上去。
交表之后,孙一菲才了解到,学校规定,科研成果必须要在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后才能申请结题,也就是说,科研成果必须发表,那800元经费才能拿到手。
“我们做科研要投入成本,可是花了钱做出来的东西还不一定能得到科研经费,还得花钱去买版面来发表,赔本的生意我可不做。”她算了一笔账,除非是发表的版面费在400元以内,要不然就得亏本。但在版面费400元以内的刊物上发表的成果,参加学校评选科研奖时又没有多大竞争力。考虑到不划算,立项通过的通知下来时她们放弃了。
和孙一菲同一个班的张粤黔坚持把课题做了出来,最终却成为同学的笑柄。
张粤黔的课题叫《现代传播体系下的民意表达》,但后来做不下去了,只得中途换了课题,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了一篇稿子,发表在一个国家级期刊上。“其实超级没有技术含量,就是那种指着一个杯子说‘这是一个杯子’的论文。”张粤黔自曝说。
“我觉得只要给钱就能发表,至少我给了很多版面费。”张粤黔写完稿子后,在CNKI(中国知网)上投了出去,没几天功夫,某信息类杂志的编辑联系他说可以发表,但要给版面费。那位编辑接连联系他4次,最后谈好分期付款,“先付一半,发表通知到了再付另一半”。
让他哭笑不得的是,稿子发表出来后,他发现编辑失误少给他发了一幅图片,而且英文摘要里竟然连他所在的久负盛名的学校名称也给翻译错了。
经过交涉,对方退款500元了事。他支出2400元版面费,减掉退还的500元,发一篇文章实际花了1900元,相当于三个月的生活费。
张粤黔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的科研评奖上,如果运气好拿到“学子科研一等奖”就有1000元奖金,再评上创新奖学金的话就有1000元奖金,这样刚好可以收回成本。
但他对此也不敢抱多少希望,“‘学子科研一等奖’可不好拿,希望‘国家级刊物’这个名号能稍微增加点分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