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高校积极开展文科生科研创新活动,
学生热情很高,但因能力不足,结果只能乱造——
眼看去年申请的科研项目就要到结题期限了,张灵有些心急火燎,苦苦想了几天,把从图书馆借来的资料翻了十几页,还是没有丝毫进展。
张灵是重庆某高校文科大三学生,从内心来说,她不想自己的科研项目像师兄师姐们的那样有头无尾,但是现在看来她已经走不出师兄师姐们留下的怪圈了。她后悔当初真不该申报什么科研课题,“简直是没事找事儿。”
张灵的遭遇只是全国高校风起云涌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工程中一个尴尬的缩影。作为高校本科评估的重要内容,文科生科研创新异军突起,但一方面缺乏理工科的动手实践,另一方面缺乏专门师资指导,表面红火的背后隐忧无限。
三分钟科研热情后一切恢复常态
张灵甚至到现在都觉得自己的课题名字很拗口,具体什么时间申请的也想不起来了,“因为当时是一时兴起就报了。”
张灵回忆,去年院团委书记鼓动大家去申报科研项目,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团委书记找来两个已经顺利结题的大三师兄谈感受,“两位师兄介绍做科研好处多多,很多单位都看重科研成果,有了成果,在就业时比实习经验和看了很多书都管用。”
接下来,这位老师的介绍更是让人神往:如果做出科研成果来,对将来的考研很有帮助,凭科研成果可以加分。面试时把成果拿出来展示给老师,有实实在在的分数。
整个年级的人听得热血沸腾,疯狂地结队准备做项目。培训课一结束,班上一个打算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女生找到张灵,约她一起做项目,两人一拍即合,组成了一个科研小组。
两人想做纯粹的研究课题,坐在寝室就能写出来的那种,容易出成果。参照往届选题风格,课题很快就确定好了,题目叫《重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展望》,当时有些担心题目大而不当,但一番讨论之后,两人还是把申请表交了上去。
立项惊人的顺利。交表后,没有受到任何需要补充修改的指示,网上公示通过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来。张灵随后还了解到,她们年级同学申请的项目,基本上也都通过了立项审批。
刚开始张灵和搭档的热情很高,查资料,做分析,折腾了一两周时间。然而以前没有搞过研究,实际操作起来发现困难越来越多,根本就做不下去。
张灵小组讨论过几次都找不到课题的切入点,无法下手,又不好意思问老师,“现在中青年导师手中都是一堆的活儿,根本没时间搭理我们这个‘小儿科’,到后来就懒得去找了。”
没多久,周围的同学也开始一组接一组地“覆没”,见面都忌讳相互打探选题的进展情况了。
做出科研成果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两人的热情也开始降温了,没过多久,一切回复了校园生活的常态,如果不是结题时间的提醒,这件事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很多指导老师并不重视本科生的项目,只是在项目开始的时候看看策划书,在项目结束的时候签个字就完事儿了。”湖南某重点高校学生小赵介绍,学生中甚至盛传一位教授曾带过几个本科生科研小组,但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指导的那些科研项目最后有没有结题。
小赵的同学将这种科研培养模式编成了一则黑色幽默:牧人将还未断奶的小羊羔单独赶到原野上放养,等羊羔长大了再去找回来。小羊羔一开始还活蹦乱跳,但是要不了多久就一只只饿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