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老生还“老”
新生如今很“早熟”
从“入学攻略”在网上的炙手可热就可以知道,很多新生都在为上大学“做功课”,甚至早提前实践上了。
清华大二学生小蒙告诉记者,不少大一新生人还没有到校,就已经对学校相当了解,而且在网上认识了大批同乡或者同一所高中毕业的师兄师姐,这就叫做积累人脉。一名还没正式报到的新生,就已经把学院的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了。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生告诉记者,其实找学长前自己也是仔细比较过的。一般都找参加社团多、兴趣广泛、页面人气很旺的学长,这些人在学校比较“吃香”。
今年某些大一新生的“早熟”和超强“活动”能力令老生刮目相看。科大一位大四学生刘征告诉记者,从暑假开始,他就不断收到高中学校师弟师妹的电话,都是来 “认”学长的。据说,为了拿到他的联系方式,还都费了不少的周折。刘征回忆自己当年大一入学时,有高中同校的师兄师姐主动来找他,帮他解决一些刚入学时遇到的问题。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新生早早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来联系,热情高涨,主动打探“校园生存规则”。“大学英语课是不是××老师给分比较高啊”、“评奖学金是不是不只看成绩,还要在学生会混得很好”……新生们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刘征不得不叹服,他们的提问“切中要害”,俨然比老生还“老”。
新生很实际
一进校门“入团”忙
在很多“新生潜规则”中都指出,加入社团是混迹高校的重要途径,所以,不少新生一进校门,连班主任还没认清,就被各种社团协会“招兵买马”了。
北京某高校的一位环保社团负责人小董表示,现在的新生们很实际。进学生会也好,进社团也罢,新生都知道其中的利益。他举例,比如参加社团,即使不能当负责人,也要当下面部门的“正职”,并且要进入社团的“常委”圈子,这样才会有一定的权力,而有了这些权力才会有分享利益的机会。比如在外面拉赞助,除了实物外,要是有经费,经费怎么开销,都是核心圈子的几个人来决定。这些东西,其实还是比较浅的利益角逐,深层次的利益还有很多。比如说评学校或者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的优秀干部等,这样的角逐才是真正的争夺功名的较量。因为评上优秀,奖金倒在其次,重要的是不同级别的奖项意味着以后就业、保研等方面会得到不同程度的优惠。可以说,社团是个争名逐利的地方,甚至有“潜规则”称学生会就像黑社会,所以不少人宁肯耽误学习,也要在社团付出很多精力出风头。
小董表示:“我们有300多个会员,但是,真正能拧在一起开展活动的,也就是20多个。很多人就是为了在简历上写上一笔,表示自己在学校里曾经参加了多少社团,以便于‘敲门’时能用得上。”
高校“潜规则”
抹杀学生发展潜力
有教育专家指出,大学校园本来被称做“象牙塔”,应该是一片净土,可是却被这些“潜规则”搞得乌烟瘴气,社会上那些不良风气过早侵蚀了这片净土,甚至有家长主动帮孩子打点关系铺路,更加重了这种风气。
有评论称高校“潜规则”大行其道表现在大学生“情商提高”,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科大一位老师在博客中指出,如果把情商当做“会拉关系”、“熟稔潜规则”甚至等同于在“关系”和“潜规则”之间游刃有余的能力的话,显然是一种曲解乃至误读。事实上,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是情商的重要内涵之一,但是,情商所要创建的人际关系,更多依靠的是“与人为善”的为人处世方略,而非“搞关系”或是“逢迎潜规则”。而当社会上的“关系学”甚至“厚黑学”都被当做所谓的“情商”教育灌输给大学新生时,本该为大学带来新生命和新活力的大学新生们,恐怕带来的反而是一股世俗社会中的“老气横秋”,而对于这些大学新生而言,原本的可塑性与发展潜力,恐怕也要因为对于“关系”和“潜规则”的过度关注,而遭遇极大的抑制甚至抹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