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社理事会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部专家Alberto Isgut博士介绍情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王慧炯先生
亚太地区目前正在经历着一段充满动荡和不确定因素的时期。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金融危机、粮食核燃料价格的不断起伏和日益迫近的气候变化灾害叠加在一起,对发展形成三重威胁。亚太经社会的《2009年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和社会概览》回顾了亚太区域的宏观经济表现,分析了各种外在威胁因素,并简要提出了亚太区域各经济体携手应对危机、从消极承受转向积极抵御的轨迹。
亚太区域危机频发,面对金融危机却显示出强大的承受力
仅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亚太区域第二次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亚太区域危机频发,因为这一区域通过金融、贸易和投资流动与全世界的融合程度已超过其自身的融合度,因而给全球金融动荡和萧条反向扩散回其自身打开了通道。与此同时,由于在过去十年间贯彻实施了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改进了财政收支平衡、实行了银行业改革和外汇储备积累,从而为应对此类危机做出较为充分的准备,因此亚太区域对金融危机显示出极大的承受力。
2009年的全球前景极为暗淡,亚太区域也面临着不断加剧的重重危机
《概览》强调,贸易作为亚太区域增长的动力源,到2008年第四季度已经从两位数增长转变为两位数下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经济衰退迄今尚未跌至谷底。随着全球经济前景继续恶化,受萧条影响的国家明显开始诉诸于自我保护主义政策。1998年业已证明行之有效的解救办法¾¾大力推动出口¾¾如今已失去其减缓经济危机的效力。
因此,亚太区域不得不将自身作为发展的原动力。此处的不利因素是,一旦各国所实施的扩张货币和金融政策无法推动国内私人消费和投资,将加剧民众回避风险的心态并对经济丧失信心。各家银行亦将进一步限制向家庭和商户提供信贷,同时人们会越发担心政府可能没有资金实施日益扩大的救助计划,或者公共债务的上升今后将对经济稳定构成威胁。目前的一种明确危险是,金融危机会产生自我叠加效应,致使不断加剧的萧条、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转变为一种螺旋式下跌。再加上粮食/燃料价格冲击和气候变化的挑战,这一切将形成一种相互推动的复合效应,并对政策形成巨大压力,而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引发更多的危机。
危机提供了一个从消极承受转变为积极抵御的良机
面对这种暗淡前景,《概览》着重强调,主要由于中国、以及印度在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业绩,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的总体增长速度仍将高于世界其他区域,从而使亚太区域得以成为2009年间全球增长的一大亮点。
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首先,亚太区域通过审慎的宏观经济管理,实施了扩张金融计划,使亚太经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在2009年可能出现的世界经济增长中成为主要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稳定。在各国不断下调其增长数字的情况下,亚太区域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预测为3.6%,而各发达经济体则为 -2.2%。这就为发展中国家相互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互利合作打开了机会之门。
其次,市场运作失败的内在风险过高,而政府传统规管能力一旦被忽略,后果十分严重。这场危机使我们有机会转变先前关于发展以及政府作用的观念。各国政府将再次进入宏观经济领域,努力使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的模式。与此相反,政府应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着力设法与民众结成合作伙伴,并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共同推进改革开发,同时致力于相互间的多边、区域和国家协作。为把跨越各国和各社会以及跨越时间的数代人联系起来,各方需要积极发挥领导作用,推动设计和创建更具包容性的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亚太区域若能同心协力、一体行动,必将能够成为这一进程中的一股中坚力量。(中国发展门户网 黄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