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歼十飞行员李峰正在检查座舱设备
本报讯近日,中国空军一架歼十战机空中停车并成功迫降。前晚,空军有关人士向媒体介绍迫降细节。
对于“停车迫降是否意味着歼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空军指挥学院教授陈洪说,歼十是国产飞机中最新型的战斗机。无论从哪方面衡量,“都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在一个水平上,包括发达国家一些先进战机”。陈洪反问:“难道这些先进战机就没问题?去年国外就发生过战机飞行中解体的事件。”
陈洪同时指出,飞行是一种高风险的事业,飞行中机械都可能出现一些情况。
此次中国飞行员李峰成功迫降战机后,有说法认为“中国军方要求飞行员遇险时必须保住飞机”。
对此,空军某部副参谋长、特级试飞员徐勇凌明确表示“军方没有这样的要求”。
徐勇凌说,军队有明确规定,既要反对出现特殊情况盲目轻率跳伞,更要防止在无法挽救的情况下,机毁人亡。“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人是第一位的,不可能要求必须与飞机共存亡。”
他以自己为例:“我自己就跳了两次伞,没有被降级也没受任何处分,还让我继续飞,甚至最高难度的科目还是让我飞。”
从事理论研究的徐勇凌说,李峰此次迫降,是中国单发三代战机在真实训练环境下,成功处置停车并迫降成功的第一个范例。
徐勇凌形象地打比方,此次成功迫降的技术价值“可能超过2个亿”。“如果要试飞(取得此次迫降的资料),大约要几十个架次。可能会有空滑不成功等情况,成本巨大。没有这次成功,未来飞行员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受到损失,那是不可估量的。”
■ 对话
“他是英雄,也做好了两手准备”
李峰师傅徐勇凌接受本报采访,称李峰属于理智型飞行员
李峰成功迫降后,他的师傅、特级试飞员徐勇凌(以下简称徐)给他发了条短信:“你是英雄,祝贺你!”李峰回电话说:“没什么!”徐勇凌说李峰是理智型的飞行员。
保不保飞机选择异常痛苦
记者:飞机空中停车的危险有多大?
徐:空中停车形成四个缺失。缺少动力。缺少信息,姿态高度的数据都没有。缺少时间,4500米到地面,平均20米下降,大概就五六分钟,能够处置的时间就这么多。
缺少着陆场,能不能回来没准啊!着陆场有三种,机场、野外土地、水域,第一种和第三种是较安全的。对第二种,喷气时代野外迫降成功的概率几乎没有。国内只有一起,国外没有。
四缺使飞行员压力非常大。一个飞行员当他知道自己可能牺牲和不牺牲的时候,选择可能是轻松的,但当他选择弃机还是保全飞机时,是异常痛苦的,压力非常大。
记者:李峰就没想到过跳伞吗?
徐:他即使是英雄,也做好了两手准备。讲个细节一点不诋毁李峰,他在做三转弯的过程中,手是扶着弹出手柄的,做好了跳伞准备。四转弯后他确认飞机能迫降成功,于是全力以赴的迫降,他的选择是非常明确的,这是高素质飞行员必备的素质,两种选择。
曾停飞半年李峰没受影响
记者:李峰是什么样的性格?
徐:理智型的。他有两次因为其他原因停飞半年,有的人停飞后很颓废,但他该怎样还怎样,是个自我人格很健全的人。歼十招飞开始没有他,他主动找到空军招飞组组长问,我能不能飞?结果考试成绩最高,很多事并不是顺理成章轮到他的。
1999年1月9日,他起飞过程中发动机叶片打坏了油箱,飞机冒烟,他就刹车,自己打开机舱盖跑出来了。正常打打不开,他就用应急盖打开,机务人员没到他已经先出来了,跑出来后飞机就着火了。
飞行员的“减法”很难做
记者:如果李峰修改一些动作,是否还能成功?
徐:有些东西可以修改,但关键点,有一条错了,肯定不成功。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错。细节是做减法,如果你有100次犯错误的机会,把100次最终减到零的时候,你就成功了。做错一个,结果就是零。(做减法)是一个让人掉头发的事情,飞行员很多30多岁掉头发、白头发的。他挠什么头啊?不是怕死挠头,而是要天天去做减法,这道题难做。
记者:为什么说这次迫降的技术价值超过2亿?
徐:试验是有成本的。要编大纲,要飞若干架次,试飞还有风险。歼十飞机上模拟飞过这个科目,空中也真实停过车,但马上就能启动起来,大概模拟了几十个架次,成本就一两千万。更重要的是,这部分资料写出来,如果飞行员今后遇到这种情况能成功处置的话,那能降低多少损失啊?
讲个细节一点不诋毁李峰,他在做三转弯的过程中,手是扶着弹出手柄的,做好了跳伞准备。确认飞机能迫降成功后,他就全力以赴迫降。他的选择是非常明确的,这是高素质飞行员必备的素质,两种选择。
———师傅徐勇凌谈李峰,称高素质飞行员必会做好两手准备
李峰空军航空兵某团副团长、特级飞行员
■ 揭秘
为什么李峰能够成功迫降?前晚,李峰的师傅、特级试飞员徐勇凌透露,李峰成功迫降后,他即赴部队和李峰谈了一天。徐勇凌向本报详细解读了此次迫降的关键之处。
关键点1 瞬时决策
先返场 再报告
问题:发动机报警后是否立即返场?用什么样的发动机转速返场?用什么样的速度和高度返场?除了第一个属于决心问题,其余全是非常难的技术问题。
徐勇凌表示,教科书上讲,转速越小越好,实际上李峰采用的转速并不是最小的,大约在85%。这个转速的好处在于,能保持速度和高度,为迫降创造了条件。其实,李峰第一时间决策返场,先返场再报告,并未得到指挥员的批准,他凭着警告迅速决定返场,决策非常果断。
关键点2 航线建立
操纵战机“柔和再柔和”
问题:迫降航线的建立。什么标准航线,教科书上是都有,但真实环境下是不可能建立标准航线的,因为不可能知道停车的点在什么地方。
徐勇凌说,发动机停车时,李峰正准备往三转弯飞行(飞机在四转弯后就要着陆)。此时航线怎么建立,书上没有说。李峰迅速转弯,完全凭借飞机运动趋势来判断是否可以迫降在场内。航线建立得非常准确。
然后是航线的调整。谁也不可能一次对准后就正好落到跑道上,下滑过程中可能点靠前或靠后,需要飞行员用操纵杆控制。这时动作不能大,大了飞机就会失控,控制非常难。李峰一再说,当时想的最重要的就是“柔和柔和”。他非常清醒。
关键点3 弱动力飞行
非常状态抛弃常规操作
问题:弱动力飞行就是在原始动力状态下,飞机动力突然消失或衰减。去年希思罗机场波音飞机事故,就是动力消失后飞行员没有推杆而是拉杆,飞机迅速下沉,最后拉杆拉不住蹾在土地里。
徐勇凌表示,李峰并不知道弱动力飞行操纵的概念,但他是完全按照弱动力操纵的要领进行的。弱动力飞行的诀窍是:不能拉杆而要推杆,要保持速度,李峰恰恰是这么做的。
此外,当时几十个告警信号灯闪烁,又没有姿态数据,可供参考的东西很少,只有一个跑道。是看仪表还是看其他东西?李峰就看一个地方———跑道。如果他把注意力放到其他地方,结果不可预想。
李峰还做了两个关键的违返常规的动作:放起落架和放减速板。理论上讲,停车后不应该放减速板。但此时只要能减速就是最佳选择。最后飞机着陆时度是310公里,仅比正常速度大了15公里。
关键点4 着陆技术
飞机雷达罩仅磨损十余厘米
问题:着陆技术对空滑迫降是最关键的。上世纪80年代肯尼亚一架飞机在大西洋上迫降,机翼先着陆,飞机分为四截,乘客全部遇难。
徐勇凌说,这次李峰是在80米做着陆动作,而正常的是在20米做。提前拉杆,速度控制得比正常大了近80公里。因为迫降俯角大,因此减速要快。正常减速是50公里,这次减速是100公里。
着陆后,因为前起落架没有放到位,所以减速伞放不出来,可能会冲出跑道。但李峰拉应急刹车,飞机速度减到180公里左右。此时将前起落架收起,前轮缓慢磕地,滑行,飞机前部雷达罩磨损大概十多厘米,很小很小,而且他在快停下的时候,还有意往一边偏了一下,这是考虑到后面的飞机有可能着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