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地财政模式难以改变
自上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后,土地出让金收入基本划归地方政府,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地方的第二财政。土地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中占了很大比例,很多城市甚至超过50%,如果加上其他相关收入,这个比例会更高。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恩平分析说,对“土地财政”依赖比较严重的,是中部不发达城市和沿海还没有形成产业支撑的开发区,欠发达城市和新兴地区由于没有相关产业作为支撑,“土地财政”必然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以呼和浩特为例,城市很难在短时间内寻找到高科技产业和重工业支撑。”她认为,“土地财政”在目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发展阶段仍将持续,不会轻易改变。而此前呼和浩特曾经因为“卖地财政”备受争议。
邹晓云也认为,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通过“卖地财政”发展的模式不可能改变。然而在土地市场低迷的状态下,不少城市的建设速度肯定会因此受到影响。“有高峰期就必然会有低谷期。”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公开表示,国土部门已经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土地的收入。为解决这个问题,将采取更多的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使得土地有偿使用的收入不过分集中在一次出让;同时研究土地收益的分配使用办法,使得土地收益的分配、使用更加合理。税制改革将是方向之一。
房企支出半数流向政府减税仍有空间?
谁是高房价的最大受益者?
“在房地产企业开发总成本(直接成本和运营成本)构成中,向政府的支出大约达到44%,而在房企总支出(总成本和缴纳的总税收)中,流向政府的比例更是高达49.42%。”近日,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REICO工作室发布的一份名为《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费用的分析》的报告引起了多方关注。
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是直言,地方政府才是高房价的最大受益者。“地方政府的政策推动了高房价,但是没有人承认,特别是土地部门从来不承认。”
据了解,该报告已转交全国人大财经委以及相关的决策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