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突然在争夺创建国际金融中心上开始低调。
1月12日,北京两会,一位来自金融街的人大代表听完市长郭金龙的政府工作报告,满脸疑惑:“长达1小时的报告中,市长对于金融服务业仅仅提到一句。”
2008年6月份,北京市委、市政府第一次发文表态,北京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位代表原以为在两会上要重点谈这个事情,市长对金融行业轻描淡写,这位代表急忙从市政府金融官员的讲话中寻找答案。
在北京市人代会期间,市银监局局长表示,2009年金融环境更为宽松,金融服务业将会创造更多的税收和GDP,金融业的贡献率将超过2008年。西城区区长张建东说,金融街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交扩容方案,确定6个拓展地块,2009年上半年月坛南街拓展地块将最先动工。
北京两会历时一周,这位人大代表捕捉了市金融官员的每一句话,才读出“华尔街危机并没有影响这座城市的定位,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在加速而不是减速”。这位关心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人大代表没有发现,1月18日,在上海两会市长韩正对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表态同样很简略。
但在会场外,上海市金融创新动作频频。有消息称,《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已正式进入地方立法程序,并将提请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上海市相关部门就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做好方案。就在1月15日,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公布“推进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等30条金融支持经济措施。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秘书长张明告诉本报记者:“国外金融机构从危机中挺过来,压力重新转为盈利,北京和上海是它们光顾的重点对象。”2009年北京和上海争夺金融资源,又是一种白热化的状态。
京沪差异化定位
北京离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金融城市还有很长的距离,但北京的GDP增长高度依赖金融服务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市政府顾问、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告诉本报记者:“金融服务业的经济总量占北京GDP的14%以上,并且每年递增,金融业是这个城市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
在北京两会召开前夕,市发改委金融办向市政府递交了一份“成绩单”,2008年1-9月,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62.0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4%。1—11月,金融业实现税收1958.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7.4%,全市金融资产达45.5万亿元,同比增长30.6%,在全国排名第一。
市金融办主任霍学文还介绍,2008年,有25家各类金融机构新注册或新迁入,其中银行类6家,证券期货类3家,保险类16家,金融机构加快向北京集结。截至2008年10月,在京金融机构总数已达4649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633家,仅次于上海。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目前落沪的中外金融机构总部接近900家,其中400家是外资金融机构。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5.23万亿元,较年初增11.1%,净利润达70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一室主任王凯参与了北京的城市规划,他对本报记者表示:“2004年,北京在总体规划中确定金融服务业作为城市的核心,并得到国务院批准。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这些主要的金融决策和监管部门都在北京,北京未来的发展不依靠制造业,主要取决于金融服务业的水平。”
赵弘表示:“北京和上海可以齐头并进,北京的银行总部多,上海的证券交易活跃,两个城市金融业的总量都在千亿左右,北京没有证券交易所,但是大量的上市公司和中央企业聚集在这里,民间储蓄也很大,无形的证券市场庞大。双方的定位有一些不同,上海是一个实际的交易中心,北京定位为金融决策和监管中心。”
拼硬件不如拼政策
上述北京人大代表记得,郭金龙市长在两会上对金融服务业提了简单的一句:“2009年要加快推进金融街西扩和丽泽金融商务区、金融后台服务区建设,积极发展石油、林权、环境等要素市场,大力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邱兆祥认为:“北京金融街集中了国家级的金融管理机构以及国家级的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部。除个别的资本要素市场外,北京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没有股票、期货、外汇等要素市场。金融交易功能上的薄弱是北京金融业的软肋,是将北京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主要障碍。”
去年6月份,北京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已经注意到北京金融功能区不足,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仅有一条金融街远远不够。意见第一次对首都金融总体空间布局进行了规划,提出了“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空间布局。
赵弘说:“乍一看,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原本要进入中国的金融机构出现了观望。但我观察到的是,金融街西扩才刚刚开始,加拿大银行等外资企业就纷纷签约,热情度很高,一些跨国公司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建立了总部。”
张明表示:“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形成,是市场长期竞争的结果,中国不一样,政策的主要作用很明显,上海等城市推进金融中心建设,一直在寻求中央的政策支持。”
2008年以来,国务院相关部门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并计划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出台一个政策性文件,为配合中央,2008年2月以来,上海市着手制订《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以从地方立法层面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据相关报道,不久将提请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胡志浩也告诉本报记者:“国内的金融管制比较严格,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和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取决于中央的经济调整。”
在胡志浩看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国内需要足够分量的金融中心和国外对接,几个城市之间为了同一个奋斗目标,竞争的形势还不明朗,但现阶段上海金融创新和人才引进力度都更大。上海发展金融的力量更为集中,国内整合长三角金融资源,在国外可以对接外汇和衍生品市场。”
一个有趣现象是,去年12月,24位上海金融业高管飞赴伦敦、芝加哥、纽约招聘,运回海外人才的简历就达300多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