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紧缩货币政策的原有基础上不宜再加码,财政政策应稳健偏宽
刘勘/文
自从去年底为“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来,熨平经济过大波动而非加剧波动,货币紧缩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速度,应该是从紧货币政策的内涵所在。但货币紧缩政策施行半年多,究竟紧了谁又松了谁,哪些货币资金受益,哪些货币资金受损,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厘清宏观经济调控思路,把握未来政策趋向。
“松”了外币资金,美元受益
央行2008年上半年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相当于同期M2的27.9%,也相当于同期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86199亿元的43%),上半年新增2806亿美元,同比多增143亿美元。相当于2004年、2005年、2006年每年新增外汇储备的总额。另外,上半年新增贷款为24525万亿元,增速为14.12%,是27个月以来最低值,也是从紧货币政策执行取得的效果。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6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2753亿美元,同比增长48.63%,是人民币新增贷款的3.45倍,上半年外汇贷款增加553亿美元,同比多增388亿美元。外汇贷款大幅度增加,是与紧缩人民币政策有关,外币贷款相对较为宽松,于是企业另寻外币贷款,再兑换成人民币解决资金问题,有的换取人民币再存入银行,坐等人民币升值,如一年期利率4.14%,加上半年7.22%升值幅度,汇差加利差致使企业收益率达11.36%。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7.22%,升值速度明显加快,已经大于去年全年6.89%升幅。自2005年7月份汇率改革时,我国通货膨胀率不到4%,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接近20%,我国上半年CPI达7.9%,可见通货膨胀上升幅度超过50%,不但没有抑制通货膨胀,反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吸引了大量热钱流入,打破了我国经济自有的平衡,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证明人民币升值无助于抑制我国通货膨胀,相反却恶化了贸易条件,造成工业利润向境外流失,不断推高CPI,又逼迫人民币利率上调。加之次贷危机导演弱势美元,利率从5.25%,一路下降到目前2%,人民币利率却在CPI持续走高情况下上升至4.14%。自2005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汇率改革以来,可见汇差加利差,使套汇、套利热钱获得无风险累计收益已超过20%。
从上述情况看,外资并没有受我国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影响,反而在从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利率上调,给各种性质外资提供了适宜条件,流入量无论是“明道”还是“暗道”都大幅度增加,实际上起着“松”了外币资金的作用,尤其是美元资金成为唯一最受益的货币资金。
“紧”了人民币资金,企业受损
2008年以来,在人民币升值幅度增大和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成本上升和信贷紧缩虽然加快了“夕阳”产业淘汰速度,但转变生产方式难以在短期内得以完成,反而造成实体经济成本大幅度提升,营运资金紧张,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企业盈利下降,特别对出口企业打击较大。
如在中小企业发展最好的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查显示:今年1-4月,工、农、中、建4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缩减为1093.69亿元,同比少增400亿元,比去年减少1/4,其中工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就减少了1/8,由去年同期98亿元锐减到今年13亿元,减少85亿元。这对浙江省上半年GDP增幅回落3.3%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
国内商业银行大幅度收紧信贷资金,资产和资本价格节节走低,热钱却开始寻找到新的趋利目标,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外资以股权投资或借贷方式,向饱受资金短缺困扰的民营企业和房地产企业融资,导致江浙民间高利贷利率攀升到100%以上,一些经济学家调研后的结论是,这次宏观调控的紧缩货币政策误伤了民营经济,比如广东有上万家企业倒闭,山东部分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纷纷外迁。
从紧的货币政策旨在把较高的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实现物价基本稳定。但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外,通胀压力能否减缓还是取决于美元、石油、有色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此国内人民币货币政策几乎无能为力或收效非常有限。
实际上,国内通货膨胀形成流动性挤入效应,外国流动性资金挤入人民币市场引起通货膨胀,为反通胀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信贷资金成为稀缺资源,刺激了地下钱庄“重出江湖”,境外热钱也“乘隙而入”。外币资金进入构成对人民币的“挤出效应”,国外资金进入的领域或行业中,一部分市场份额被外资占领,民族资本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出现“外资挤占内资”,打击和消弱了国内企业竞争力。
人民币信贷应结构性松动
目前宏观经济调控正在适时和适度调整政策力度。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对外国流动性资金从外松内紧,转变为外紧内松。外紧是为了控制国外资金流动性侵入,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的管理,是配合当前宏观调控,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争取时间。可以说,对热钱监管和对国外资金流动性侵入的遏制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
政府监管层为控制热钱暗流,有效甄别贸易项目下流入资金的实际性质,出台了《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已于7月14日执行。与此同时,国家外管局正在酝酿对企业直接投资、服务贸易等多项结汇实施管制,对资金异动账户特别“关照”,通过结汇核查缉捕热钱,防止热钱经过直接投资、服务贸易、商业信用等渠道流入,放缓或改变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
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类似于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和德国经济,由于新兴经济体崛起,导致全球经济出现失衡。我国经济也处在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过程中,在此期间,也会出现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胀的阵痛。
今年上半年GDP增长为10.4%,其中一季度10.6%,二季度10.1%,估计下半年增速可能降到10%以下。上半年CPI达7.9%。下半年,虽然控制通胀仍是政府的首要目标,但通胀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两者可以协调,求得平衡:
一方面,在紧缩货币政策的原有基础上不宜再加码,货币政策从紧,而财政政策稳健偏宽,继续采用数量型工具紧货币方式对冲收敛流动性,推进从紧货币环境下的金融创新;
另一方面,继续控制信贷资金规模,同时调整信贷结构。区别对待不同领域,运用结构性对策,加大要素投资力度,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小企业、出口企业和灾区信贷政策将会出现“结构性松动”,有消息称,监管层拟订4000亿元融资额度,计划向中小企业和外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作者系国元证券(16.73,-0.23,-1.36%,吧)研究中心副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