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五年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投资2800多亿元,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重点地区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制定和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大型粮食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成效显著,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进展顺利,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制定和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措施,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经济实力和整体素质显著提升。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推进。这些重大举措,促进了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摘自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连日来,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围绕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四大板块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5年来的实践证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总量加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区域经济整合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动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关系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委员说,“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符合各地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体现了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不同类型区域的全面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副主任宋晓梧委员告诉记者,“自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的战略部署以来,东北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北3省生产总值增幅连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GDP比2002年实现了翻番,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支柱产业地位显著增强;农业连续4年丰收,粮食产量连创新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今后应继续深入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努力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一极,向着全面振兴的目标迈进。”
“正是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总体实施,使长期落后的青海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省副省长、西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骆玉林代表说,“5年来,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80%以上用于中西部,青海去年在改善民生方面投入200多亿元;党和政府重视、关注、改善民生的力度越来越大,更有助于解决青海‘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问题。今后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破解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上,着力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努力改善民生。”
安徽省芜湖市市长陈树隆代表说,“中部地区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群,积累了多年的产业发展管理经验,是迎接产业转移的最佳平台。像芜湖这样的沿江城市,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代表委员们认为,5年来,国家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
代表委员们表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应着力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继续完善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引导投资和产业合理布局。特别是区域发展的内涵已不仅限于经济增长,而是进一步拓展到改善民生和生态保护等诸多领域,以人为本成为各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则。
“作为中部地区城市的代表,南昌市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愿望迫切。然而南昌市平均每月就‘拒签’10余个项目。”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市市长胡宪说,“南昌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过程中,引进项目数量频频刷新,单位能源消耗却大幅下降,面对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南昌并没有‘来单照收’,而是选择性地吸收低耗能、少污染的项目。”
胡宪代表说,“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就必须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坚持4项原则: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原则;当前发展与着眼长远相统一的原则;全局和局部相统一的原则。”
“两型社会”的定位对区域发展带来哪些机遇?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赖明勇委员告诉记者,“‘长株潭’集中了湖南省近40%的GDP和财政收入,城市化率达到了50%,区位条件优越,科技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在协调机制、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尚处在工业化过程的重化工业阶段,进行‘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还需要在产业转型、节约型经济体系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化推进等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率先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新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0%以上。杭州市政协主席孙忠焕委员认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应突出科技创新对区域现有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支持作用,以科技创新、技术引进和科技产业的国际化,提升联动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功能。目前,这一地区已进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发展阶段,地区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正在加快,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科学规划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代表委员们认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措施。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委员说,“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在财政上应该加大对限制、禁止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使这些地区能够享受到与优化、重点开发区域同等的基础公共服务。在产业政策上,要鼓励优化开发区域调整提升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鼓励重点开发区域改善投资环境,承接优化区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鼓励限制、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在政绩考核上,优化、重点开发区域要侧重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等指标,限制、禁止开发区域要弱化对GDP的考核。”
郑新立委员表示,我国省级行政区也应积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比如北京市,就将城区、郊区、山区划分成了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个城市功能区。其他省份也应积极推进,有效整合行政区域内各种资源,实现各生产要素优化高效配置。
“主体功能区建设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原主席蒋以任说,“局部要服从大局,全局要兼顾局部。在主体功能区划分上,各地应服从大局,突破行政区划概念,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局部之间要加强合作。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要实现这一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之间的联动。要做到存量优化、增量合理布局,产业链联通。存量上,产业上游地区要把产业中下游环节转移出来;增量上,要准确定位,加强互动,合理布局新项目,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本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