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增长极”的10年机遇
中央将天津滨海新区上升至国家战略,似乎解决了天津城市定位中的“我是谁”的问题。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2006年3月22日,天津市“新城规”获国务院批准,“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成为这座北方滨海城市的新定位。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而整个环渤海经济圈亦被认为是国家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第三个经济发动机。
在肖金成的战略研究报告中,也将天津滨海新区喻之为“第三增长极”。
环渤海经济圈由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大板块组成,而且三个板块之间缺乏产业联系,天津如何为整个区域提供服务?这决定了中央定位的“北方经济中心”能否落实。
即便在“京津冀”板块中,天津也存在严重的不能极化的焦虑。河北省“重新发现沿海”,继唐山曹妃甸战略之后,更于去年再提出“沧州渤海新区”战略,一南一北,对天津滨海事实上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据坊间人士称,唐山曹妃甸新区的快速进展让天津倍感现实压力。
天津经济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周立群对本报说,要成为第三极,天津必须克服三个现实的制约因素:其一是经济体量太小,去年天津市GDP4338亿元,只占整个环渤海地区的1/10不到,在环渤海三省二市中最小,仅以城市相较,天津也远小于北京的7720亿元,如何能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其二是目前的体制机制构架,无法支撑第三极,但一直又未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其三,中央确定天津战略地位,而天津市对此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皆显不足,缺乏足够的研究。
仅北京的“首都优势(因此而具有的集聚资源的能力)”,可能就是天津无法逾越的天堑。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因此说:从“首都优势”延伸出来的,北京有三大优势天津无法超越:居控制地位的金融业(及配置资源的能力),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群聚,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的集聚。这意味着,尽管北京不再定位为经济中心,但由于这首都优势,它必然在中长期内仍是区域内的第一经济中心。
学术界为此开出的方子是:京津一体化,在二者之间进行产业分工。前任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也曾公开回应媒体:未来的天津滨海新区与北京将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如同东京与横滨之间的互补效应。
但是,郭万达指出,产业分工的结果将是北京成为金融和高端服务业中心、研发中心和创意产业基地,天津成为制造业基地和贸易、物流中心。京津一体化,也许实质上是天津成为大北京的一部分。这样的结果,是大北京成为真正的第三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