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平均数
不仅仅是平均工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近年来,对统计部门公布的城市平均房价等一系列和民生相关的平均数,都有公众提出了质疑。统计数据和民众的感受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如果只能用一个指标来衡量工资水平,无疑只能用平均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高敏雪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但她同时指出,平均数的确也会掩盖一些差异,从统计学角度讲,这是任何平均数统计都会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之所以统计数据和民众感觉“不搭调”,根本原因还在于目前统计的职能,尚未从仅仅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转向同时为市场主体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计承担着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的任务,数据往往离民生较远,而且显得粗放。
包括胡祖六等人在内的很多知名经济学家,经常在公开场合抱怨一些统计数据不够精细和全面。一些外资企业高管则抱怨,缺乏统计数据导致他们难以作出准确投资决策。
“统计部门有义务让老百姓了解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具体情况。统计部门应该相应作出调整,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更贴近公众的需求。”高敏雪教授说。
她表示,人们从单位以外获得的收入,比如财产收入、银行利息等,都未计入平均工资内。尽管对60%至70%的人来说,目前工薪收入仍然是其收入的主要部分,但仅用工薪指标已经很难反映人们的收入情况了。
高敏雪教授认为,在如今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面对公众,统计部门要描述清楚收入情况,还应该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把各地区、各行业的数据分别统计出来。
这位统计学专家建议,统计部门不能只简单公布一个平均数,应在此基础上多公布一些能表现出差异的概念,比如低收入段平均数、高收入段平均数。“或者把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这样的极值公布出来,让公众知道这种差异。”她说。
高敏雪教授认为,今后在统计时,应该逐渐将指标从原来的在岗职工工资,扩展到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这样一个更为宽泛的指标和概念,将不属于正式职工的那部分人包括进来。另外,还应将劳动报酬根据不同行业的报酬性质进行分类公布,比如区别出工资和薪金,工资针对蓝领,薪金针对白领,以区别反映不同收入层的情况。
“统计部门只要将指标制定得更贴近现实,数据统计得更准确,这项职能是可以发挥好的。”不过,高敏雪教授也指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整个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太快,统计部门也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新形势。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工资社会保障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家统计局正着手改变固有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我们计划把私营个体企业和城镇单位分开。”她告诉记者,今后有望公布两个有关平均工资水平的统计数据,一个是以国有为主的城镇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一个是私营个体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程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