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出土的雕龙残块。潘伟斌 供图
除夕炮响
刘心长是邯郸历史学会会长,曾出版过专著《曹操墓研究》,他三次到出土鲁潜墓志的地方进行实地勘察,
并在2004年撰文,论述了这块墓志尚存的诸多疑点——
曹操墓没有陵,是“因高为墓,不封不树”的,地表没有任何人为标志物。所以墓志记述的曹操陵墓很可能是来自民间传说。
墓志出土的地点在漳河之阴,这是魏晋以后相墓所忌的。按当时已用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相墓标准,玄武为北,为龟象,为冈丘地貌,西高穴村西北一带不具备这个条件。
另外,曹操曾在这里兴修水利,建天井堰,灌溉条件较好,是较为富饶的地方,与曹操遗命要求葬在“瘠薄之地”的标准不符合。
还有,墓志出土的地点北面就临靠漳河,不能再埋葬陪葬的诸多公卿大臣列将,这一点也与曹操遗命中让亲信陪葬的要求不符。
尽管被刘心长质疑了,但对盗墓贼而言,如此精确的坐标,真可算是藏宝图。
1998年6月28日的《中国文物报》,对鲁潜墓志的发现进行过报道,并公布了“鲁潜墓志”全文,关于曹操墓最早也最具体的记载就这样被公之于众。
徐玉超说,“发现鲁潜墓志不到半年,就有人上门求购,开价从一开始的300元涨到了3万元”。此后,还有一些手拿洛阳铲的陌生人,在西高穴村附近出没。
所谓洛阳铲,是一种直径约十二三厘米的空心钢管,探头一端被削尖,尺寸稍大,约有15厘米左右。洛阳铲的功能,主要是取土。插进地里后,拔出来看土壤颜色。土壤经年累月,会自然沉淀成5层,是生土。但墓穴边的泥土因为被夯实了,土壤间的颜色界限是被打乱的,是熟土。有经验的盗墓贼,一眼就能分辨出生土和熟土的差别。
发现有熟土后,洛阳铲可以用螺丝帽连接加长的方法,一直往深处钻,直到触到墓穴的砖墙。发现砖墙后,洛阳铲还能填装炸药,进行爆破。
村民讲,曹操墓所在位置之前是个高高的土丘,常年驻扎着徐镇海的砖厂,砖厂挖土造窑,将土丘渐渐挖低,露出熟土——墓葬的夯土层,甚至还有一个大洞,这就让盗墓者给盯上了。
在考古现场,徐镇海的取土点现在仍清晰可见,曹操墓后部西侧,有个约5米的深沟。
村长徐焕朝说,“2005年除夕晚上,大家都在放鞭炮。盗墓者也选了这天晚上去放炮。虽然炮声很响,不过大家并没在意。直到人们看见盗洞,才知道有盗墓贼来过了。”
这是近10年来墓穴第一次被开启,盗洞的位置显示出盗墓者的“老到”。
盗洞靠近一处断崖,断崖下是一块玉米地,不易被发现。因为砖窑常年取土,挖去了表层泥土,因此盗墓者只需要炸开约3米的土层,就能触及墓穴的砖墙。
安丰乡派出所披露了这一盗洞的情况:“紧邻断崖处一盗洞,直径1米,垂直深度约3.5米处向东呈斜坡状延伸,然后穿透墓室,所有墓室扰乱严重,前室及耳室的规模因现代扰土封无法测量。”
同年,贾振林从异地到安丰乡任党委书记。过完春节,他从徐焕朝那里听说有人盗墓,立即来到5里地外的现场查看。看完后,他一边指示随行的当地派出所进行破案,一边要求村里派人将这一盗墓洞封上。
也就是在过问盗墓时,贾振林第一次听说了“东汉墓”、鲁潜、曹操等历史人物与安丰乡的渊源,空闲时,他特意翻阅了《三国志》、《晋书》等有关记载曹操去世的文献。
正史中关于曹操墓址的唯一参照物——曹操临终前所说的西门豹祠,就在安丰乡境内,这让贾振林越来越坚信曹操墓就在安丰乡。
西门豹祠
西门豹祠遗址在曹操墓正西一公里处,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一处临公路的高地。
记者在现场看到,祠堂早已不存,只留下三四个古碑,其中两个字迹已经湮灭不清。而另两个则为民国和清朝道光年间的。道光二十七年《重修邺二大夫祠记碑》碑文记载:西门豹祠建于北齐天保中,自明弘治年始春秋祭,道光九年祠堂被地震震塌。
眼下,这座南北朝时期的遗址人迹罕至,冬日里愈发荒凉。曹操墓和这座破败的西门豹祠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西门豹是战国时一个“不信邪”的邺令,他初到邺城时,就发现这里百姓深受“河伯娶妇”的困扰。西门豹把巫婆投入了漳河,又发动百姓开凿了漳河十二渠,使邺城很快成了魏国的重镇。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当地人民为他修祠建庙,西门豹祠由此而来。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可能是预感到自己寿数将尽,曹操特地颁布了一道《终令》,安排身后之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看来,曹操对自己建功立业的邺城有着特殊的感情,更敬仰西门豹治水的英明,希望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
两年后,这位“乱世之英豪,治世之良材”病逝于洛阳,临终前,他留下《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终令》还是《遗令》,都提到了“西门豹祠”。因此,只要能确定西门豹祠的位置,曹操墓就八九不离十了。
遗憾的是,到了北齐天保九年(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因天旱求雨不灵,毁掉了西门豹祠。到了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更彻底地毁掉了邺城。
历史上有名的邺城再也没有重建,漳河连年泛滥,邺城地面遗迹已极稀少,著名的铜雀三台尚存二台残迹,城垣已荡然无存。西门豹祠虽然不断重修,但已不复是曹魏时期西门豹祠的原址。
在临漳一带,西门豹祠就有多处,安阳、磁县境内,亦有西门豹祠。那么曹操《遗令》所指的西门豹祠,究竟是哪一座呢?北齐以后就没人知道了。
前些年,河北省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征集到一个后赵建武六年(公元340年,距曹操去世120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西门豹大夫刻像,重建时间、面积、官吏参加者等重建西门豹祠的情况。
这一石刻是目前全国惟一一件反映西门豹祠的实物,虽然是介绍后赵时期西门豹祠的,但距曹操去世只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门豹祠殿基应是曹魏时西门豹祠旧址。
据查,这块石刻就是二十多年从眼前这个西门豹祠附近一个取土点发现的。勒柱石刻,再次缩小了曹操墓的范围。
刘心长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饶有趣味地发现,这一带的村庄名称也似乎与陵墓有关。在这儿,有个村子叫武吉,很似“武帝”的谐音。武吉村的西北不远,是西曹庄村,可能与曹操墓守陵人有关。武吉村东北不远是朝冠村,可能与祭陵整衣冠有关系。
2004年,他撰文提出了“西陵墓田”的大致范围:河北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讲武城乡西部以及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共大约5平方公里的地面。
这5平方公里位于邺城遗址之西,是地势比较高的黄土塬地貌,漳河水不可能冲决淹没,而古代的引漳水渠亦不能浇灌,现在仍有一些土地难以耕种,符合曹操《遗令》和《终令》中所说“邺之西冈”和“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特征。也符合“公卿大夫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的要求,又是站在城西北的铜雀台上西望墓地的最佳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