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把藏族群体的遗传组份同东亚其他很多群体的遗传组份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发现藏族同中国北方群体有非常相似的遗传组份组成。另外,考古方面发现,青藏高原上的细石器同中国北方的细石器很相似;历史记载藏族人的祖先‘蕃’与中国西北的古氐、羌部落关系非常密切。这些研究也支持了我们还有其他研究者对藏族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即从母系遗传角度来看,藏族的绝大部分遗传组份其实来自于中国北方群体。”孔庆鹏说。
张亚平课题组的研究也得到复旦大学副校长、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理事金力教授的支持。近些年来,他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也一直在利用分子人类学的方法追踪现代人尤其是亚洲人群的迁徙、繁衍和族群起源等有关问题。他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表示,他的课题组采用标准和常规的基因研究手段来研究藏族群体,其研究成果对厘清藏族的源流和演变具有很大的价值。
金力表示,虽然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分子人类学和考古人类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研究方法,前者是利用现代人的信息片段来研究其祖先的源流和迁徙路径,而后者是利用远古人类留下的信息片段来推断他们的迁徙和演变。就一般意义而言,它们在推断古人类的生活年代时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及误差会有一些不一致,有时甚至还会相差很远,但是如果拥有的样本较多,就会出现一些比较一致的结果。而这样能够相互印证的结果就比较可靠。
但是,目前张亚平课题组的研究和一些考古结果却和冰川理论发生了一些冲突。此前的理论一直认为,1.6~2.4万年前青藏高原被冰川所覆盖,不可能有古人类居住。现在张亚平课题组的基因研究证据和考古学证据都否认了这个观点,这是不是意味着当前的一些冰川理论有误呢?
对此,孔庆鹏表示,关于青藏高原在末次冰盛期的冰川覆盖情况一直存在争议。研究者们最初认为在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整个被冰川覆盖,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连续覆盖整个区域的大冰原,而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不连续地占领一些山头的冰川。
孔庆鹏说,现在有古环境研究表明,在2.5~5万年前,青藏高原的环境相对还比较好。到末次冰盛期,虽然青藏高原上的气候条件已经变得比较恶劣,但是也并没有像原先所想的整个被冰原覆盖。因此,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现代人类祖先得以在青藏高原幸存了下来。
但是无论是来自考古人类学还是分子人类学的证据,目前藏族的祖先都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团:青藏高原生存环境严酷,这部分人群为什么会在2万多年前从中国的北方进入到这里并定居下来呢?孔庆鹏对记者坦陈,目前这个问题他们也还无法做出回答,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北京科技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