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所率领的研究团队,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研究藏族群体获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发现,藏族的祖先群体绝大部分是新石器时代以后来自于中国北方的人类群体,这为“汉藏同源”提供了生物学方面的证据。另外,他们还发现,至少早在2.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现代人类祖先就开始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12月15日,美国最新出版的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从2006年开始,张亚平率领一支包括他本人在内总共16人组成的课题组就开始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研究藏族群体。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庆鹏全程参与了藏族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他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表示,他们课题组之所以选择藏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根据历史记载,藏族人很久以前就定居在环境较恶劣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并且还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这都使得藏族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心中一个神秘的值得探索的民族。
另外,藏族是一个很大的民族群体,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境内的藏族人口达到459万。而语言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都表明,藏族与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学者都提出“汉藏同源”的观点。因此要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藏族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的一环。
孔庆鹏告诉记者,目前分子人类学追踪人类演化的足迹主要有两种非常有效的分子标记:即Y染色体非重组区段和线粒体DNA。前者在男性之间进行遗传,严格遵从从父到子的遗传方式;而后者则由母亲遗传给后代,再由女性后代往下传递,因此表现出严格的母系遗传方式。
“在分子人类学研究中,这两种遗传标记在探究人类历史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渊源关系上有很大的优势。由于他们均不存在重组,这一特点可以使它们能够完整地保存父系或母系祖先的遗传信息,容易构建谱系树。另外,因为它们均呈单系遗传,可直接追踪父系或母系遗传的历史。”孔庆鹏说,他们选择了研究现代藏族人的母系遗传结构作为本次研究的切入口。
研究小组共采集了680份藏族人群样本,这些样本覆盖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及云南等藏族主要聚居地,其中西藏地区的样本有388份。而后,研究人员在通过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线粒体DNA变异状况分析时发现,现代藏族人的绝大部分的母系遗传组份(一般称为单倍型类群)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期以来迁入青藏高原的中国北方人群。
孔庆鹏说,目前,他们的研究都是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起源于非洲”的基础上进行的。按照该理论,现代人有共同的祖先,他们约6~7万年前走出非洲后定居于世界不同的地方,而后各自独立进化发展,形成各个地区有特色可以辨识的母系遗传组份。目前尽管这个理论还面临着很多尤其是考古人类学方面的一些争议,但是在国际分子人类学领域,目前已经基本成为一种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