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师”学徒少之又少
“非遗”传承形式多为师傅带徒弟,而学艺艰苦、工资待遇低、学艺周期长,即使有年轻人入行,半途而废者甚众,成材率不高。
最近两个月,玉雕大师高兆华正在和自己的弟子合作一个“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作品。石头是台山黄蜡,拳头大一块就要1万多元,而作品完工后,价值可能翻10倍以上。“我们主要是帮别人做,挣一点辛苦钱。”高兆华说,跟他合作的徒弟是云南人,已学了两年多,“不容易了,很多人学几个月一年多就不愿意学了。”
然而,这个云南的徒弟技术仍未过关,师傅认为,他离学成还有两三年时间。高兆华自己成立了工作室,为了让徒弟们安心学艺,给6名弟子每人每月不少于2000元的工资。“工资很不错了,工作又不是太累。”高兆华说,即使这样,仍有不少学徒在刚踏入玉雕门槛一年半载后便离师而去,“没办法,学这个手艺得三五年,但学出名堂没十年二十年是不行的,我总不能约束徒弟们几十年吧。”他说,原来跟自己一起在南方玉雕厂做工的人中,不乏技术成熟者,可从事玉雕的人寥寥无几,“连熟手都去做玉石生意了,哪里能赚钱人们肯定往哪去,不能强求。”
高兆华说,在跟他学艺的年轻人中,以云南人居多,广州人很少,不过,他已不考虑徒弟来自何方,“最重要的是广州玉雕这个手艺传下去,不能失传了。”
与高兆华情况相似,花都区花山镇铁山村灰塑艺人邵成村自小随父学艺,灰塑技艺娴熟,曾与父兄参与陈家祠和广州不少庙宇、祠堂、大宅制作和灰塑修复,他组建的灰塑施工队足迹也遍布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然而,现在几乎没人愿意跟他学灰塑。
邵成村表示,这归结于灰塑艺人收入太低。“因为现在几乎没有商品房用灰塑来装饰,当然从事这一行的艺人也没有什么出路。”所以,对广州灰塑这个“非遗”项目来说,传承问题严峻。
政协专题调研组发现,“非遗”项目,尤其是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形式多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学艺艰苦、工资待遇低、学艺周期长等因素使得不少老艺人都不愿让子女继承父业。即使有年轻人入行,半途而废者甚众,导致成材率不高。同时,广州全市的职业学校目前无一开设手工技艺专业,更让传承“非遗”项目的生源少之又少。
政府补贴“非遗”大师
“非遗”项目传承向来以社会为主,不少专家建议政府采取给传承人实质性帮助的方式稳定“非遗”项目传承,并扶持相关产业发展壮大,激励更多人涉足“非遗”行业。
广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曾到江浙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组发现,扬州市对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包括直接给予工艺师补助: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每月补助1200元,省级800元,市级600元,直接用于传承人的生活和传习活动。
调研组建议,广州市在培养传统工艺行业传承人方面,除了鼓励师傅带徒弟外,还应采取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政府对经济困难的学生采取减免学费和给予生活补贴的方式支持其学习相关技术。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不少专家都倾向于政府采取给传承人实质性帮助的方式稳定“非遗”项目传承,同时,政府对遗产传承人也要扶持与监管并重,不仅制定严格的传承人标准,还要对经费的使用承担指导、管理之责,并监督该项遗产传承的状态。
然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非遗”并非政府补贴那么简单,因为“非遗”项目传承向来以社会为主,因此,政府可以在其相关产业,如传统工艺美术方面加强扶持,将产业做大,“产业发展好了,原来的大师们就稳定下来,也会有更多的人涉足这个行业。”
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日前表示,广州正在普查和建立“非遗”项目名录,同时,将详细建立“非遗”项目传承人档案,制定有关扶持政策,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工艺、绝活绝技,将给予大师们名誉和物质奖励。他说,广州市将制订特殊政策,将“三雕一彩一绣”的生产制作作为特殊文化产业,在税收优惠和研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专项资金扶持。同时,广州市将加快制订、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津贴(补贴)管理办法》等扶持性的办法、法规。 (闫业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