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电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每到这时,粽子就如候鸟一样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近日记者发现,今年的粽子市场异常火爆,各个商家有的搭起象征端午的龙舟,有的在柜台前支起了“炉灶”现场煮制,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多的市民在买粽子、包粽子上也有了很多新选择。
粽子品种丰富多彩
14日,记者在和平区一家超市看到,为了烘托端午的气氛,扶梯通道都用簇簇芦苇叶装点着。而在位于海光寺的一家超市粽子柜台,也搭起了大龙舟,还有的超市支起了“炉灶”现场煮制,请来往顾客免费品尝,就连摆放速冻成品粽子的冷柜外围都贴上了诱人口水的粽子形象照片。商家在对粽子的热场宣传上做足了文章,让消费者感到“举头是粽子,低头还是粽子”。而在路边的食品小店里,粽子的多样口味也成了商家的卖点。不仅有北方传统的小枣、蜜枣、豆沙口味,一些即食粽子销售点还有水果和蜜枣的双料粽子,更有如鲜肉、蛋黄等别样南味粽子。另外,还有一些生产商在粽子的形状上做文章,给粽子注入了新意。
包粽子转向市场化
在天津市各大超市,虽然还在出售糯米、干粽叶等包粽子原料,但大部分消费者选择了成品粽子。“记得以前每年要等五月初五那天才能吃到自己家里包的粽子,而现在到处都在卖包好的、煮熟的、速冻的粽子,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馅,市场上都有。”一位中年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粽子的销售点不仅可以在超市找到,而且在一些糕点店、西饼屋也能看到它们的踪影。看来,食品业的商家都被这类传统食品的魅力所吸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再费时费力地自己包制,这就让成品粽子有了商机。”一家手工包制粽子的食品小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而资金、规模条件允许的品牌粽子生产商,已经由简单手工生产方式逐步转化为机器加工,使这小小的粽子展露出了“市场化”的态势。
端午文化有待拓展
粽子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源于它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年轻一代甚至很多中年人对粽子背后的文化了解并不多,而在生活中会包粽子的人也越来越少,这都是传统文化流失的体现。天津商业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教授黄聚河认为,端午文化应得到更多的传承,文化消费也有着很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他介绍,在一些南方城市,端午节除了要包粽子吃粽子,还要戴香包、赛龙舟,节日气氛相比北方地区更为浓厚。借鉴到天津市场,端午节不仅将粽子作为主要食品,还可以衍生一些传统消费品,这样不仅继承了一些传统的东西,还让节日消费的内涵有了扩充。此外,作为商家也可以在创新产品上动动脑筋,并在销售粽子时做足节日文化气氛,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时,粽子不仅是食品,也变成了一种文化消费。(郑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