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冷战结束以来历届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变换了多种说法,但始终没有离开克林顿时期制定的“接触加遏制”的基本战略方针
文/钱文荣
要解答中美关系为何总是跳不出时好时坏、跌宕起伏怪圈的问题,需要了解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及其发展轨迹。1979年1月中美建交后,31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迂回曲折,沿着一条斗争、摩擦与交往、合作并存或相互交叉的轨迹前进。这也将是今后30年中美关系发展的基本轨迹。
中美关系的两面性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哈里·哈丁在《美国和中国:1972年以来脆弱的关系》一书中,把中美关系定性为“非敌非友”。哈丁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在国内事务中既不实行多元化,也不实行极权化;既进行富有意义的经济改革,又不完全采纳资本主义或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
中国学者则更愿意用中美关系的“两面性”来定义中美关系的性质。这就是两国在国际、地区和双边事务中既有接触、交往、对话与合作,也有矛盾、分歧、斗争和对抗。这种两面性将延续相当长时间。
中美关系两面性的性质是由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等因素决定的。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基本轨迹,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长期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中美难以建立起真正的相互信任。
两国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对立、战略目标不同构成了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美国始终没有放弃改变中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意图。至于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利益方面,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充满矛盾和冲突。两国在维护地区和全球稳定方面以及在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全球性金融危机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全球性挑战问题上的共同利益是主要的,在双边经贸关系上的利益更是日益增多,不断扩展。但另一方面,两国在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和方式上又存在不少分歧和矛盾。
“接触加遏制”战略
尽管冷战结束以来历届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变换了多种说法,但始终没有离开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时期制定的“接触加遏制”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方针。
这种“接触加遏制”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在政治和外交上,一方面保持和深化各个层次和各种级别的接触,特别是两国高层交往日益频繁;另一方面,又在人权、宗教、司法制度等多个方面不断攻击中国的社会制度,并且利用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国际会议等各种场合和各种方式对中国施压,约束中国的行为。在经济上,一方面,努力发展两国经贸关系,谋取大量实际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利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禁止对华出口高新技术等措施,制约中国的发展。在安全问题上,一方面,要求中国在反恐、防止核扩散(包括朝核问题和伊核问题)、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给予合作和配合;另一方面,又将中国视为“最大潜在对手”,不断散步“中国威胁论”,在中国周围地区加强军事部署、加强对付以中国为主的军事同盟,同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台出售先进武器,并插手西藏、新疆问题,破坏中国稳定。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一方面,大力发展与中国文化交往,促进相互了解和促进两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利用学术交流、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等渠道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回顾中美关系的经历,两国间每次出现摩擦、矛盾几乎都是由美国首先挑起的,是美国推行“接触加遏制”战略的结果。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分重视发展与美国的关系,从未做过一件有损于美国主权和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