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安徽省金融运行报告(全文)

2011年06月03日11:3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2010年 基层央行 科学发展观 金融时报 生产性服务业 金融运行 金融扶持 金融资源 金融稳定 金融产品

(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于2010年1月正式获准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一年来,皖江示范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和步骤,全力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积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10年,皖江示范区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分别占全省的76.2%和72.5%,示范区的品牌效应和抢滩效应逐步显现。

专栏 2: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皖江经验”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①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区,自 2010年 1月获批以来,紧密围绕政策体系、组织体系、规划体系和载体建设,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机制、新办法。其一系列经验和做法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是全面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皖江示范区获批之后,安徽省迅速成立了省、市、县(区)三级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机制,对上抓政策支持,对外抓宣传推介,对下抓指导推动,形成层层有任务、一级抓一级、全面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是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安徽省及时出台 40条政策意见,先后与国家发改委等 17个部委签署多项省部合作协议,相关部委也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对示范区的建设给予指导和支持。省直有关部门在自主创新、金融、财政、税收、人力资源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各地也相继推出了灵活多样的促进政策,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三是坚持规划先行,优先做好产业承接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科学严密、衔接有序、易于操作、富有成效”的规划原则,打破部门分割,组织精干力量,充分借助“外脑”,提升和保证规划质量;坚持开门编规划,走群众路线和基层路线,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掌握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各项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思路的匹配,注重规划之间的衔接,在编制城镇体系、土地利用、交通体系、园区建设等关联性强的规划时,尤其加强对接,避免相互抵触、相互掣肘。

四是重点加强产业承接载体建设。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各类开发园区建设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获批后,安徽省按照“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管理更高效”的总体要求,重点做好园区布局调整、扩容升级、功能配套、体制创新等工作,切实提高园区功能集成、要素集聚、用地节约、产业集群的水平。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高标准启动江南、江北两个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抓好现有开发区的扩容升级,对示范区内 80多个开发园区重新进行了功能划分和定位,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园区建设方式,发展“飞地经济”,推进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共建,在打造了一批特色园区、品牌园区的同时,还形成“园中园”、“托管园”“共建园”等多种形式。

五是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提高承接门槛。示范区各地积极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新途径。一年来,示范区按照科学承接的要求,变招商引资为挑商选资。一方面,把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引技、引研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重视产业技术、产业人才尤其是研发中心的整体承接,真正做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另一方面,把招商引资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生态环保结合起来,设定工业集中度、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度、容积率、节能降耗等考核指标体系,严把项目准入关、环境评价关和投资强度关,严禁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转入。如六安、滁州等市创新招商方式,从招企业进园转变为招产业进园,主动加强与沿海地区互动,积极承接产业链式、集群式转移;合肥市对转入项目全部实行环保、安全生产前置审查,审查不通过,一律免谈。

皖江示范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皖江示范区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 4976.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43.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2.5%和76.2%。与此同时,金融资源也进一步向示范区集聚,2010年末,皖江示范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8435.9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高于全省 1.8个百分点。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