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全文)

2011年06月02日10:3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金融安全区 生产性服务业 劳动力相对短缺 联动模式 质押式回购 武汉城市圈 成渝经济区 藏系羊 基金资产净值 融资融券业务

  四、资金流向和融资结构

  (一) 东部、 西部和东北地区为现金净投放,中部地区为现金净回笼

  2010 年,伴随着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在物价持续上涨、企业投资稳步增长、居民消费需求旺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年现金收支水平呈现增长态势,净投放现金 6381 亿元,比上年多投放 2354 亿元。 除中部地区外,各地区现金净投放均较上年明显增长。东部地区是我国现金投放较为集中的地区,全年净投放比上年增长 45.9%。东部各省均呈现现金净投放,其中山东受经济企稳回升、农副产品价格走高、居民消费势头强劲等因素影响,由净回笼转为净投放。中部地区仍然是全国唯一的现金净回笼地区,全年净回笼增长 12%。山西是本地区唯一的净投放省份,且净投放再创新高;安徽、河南两省净回笼现金均超过 500 亿元,物价持续上涨、住房汽车销售火爆使商品销售净收入多增等带动了其现金回笼的大幅增加。西部地区现金净投放比上年增长 74.0%。其中,四川因灾后重建等原因,现金净投放增长两倍;云南受农副产品收购、政府补贴直接到户等影响现金净投放增长也超过一倍;广西、 重庆、陕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仍然为现金净回笼。东北地区受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3 省均呈现现金净投放,全年增长 84.9%。

  (二)货币市场交易活跃,资金融入融出规模明显扩大

  2010 年,我国货币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快速增长。其中,现券成交 64 万亿元,同比增长

  5.5%;拆借成交 27.9 万亿元,同比增长 44%;质押式回购与买断式回购成交 87.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资金流动仍然呈现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流动态势。 东部地区净融出资15.0 万亿元,同比多融出 4.4万亿元。作为我国经济金融高度发展的地区,东部地区既集中了全国主要资金净融出地北京和上海,也有净融入规模居前四位的广东、江苏、天津和福建。中部地区资金需求增长,净融入 9.9 万亿元,比上年多融入 2.5 万亿元。西部和东北地区资金净融入规模分别为 2.5 万亿元和 2.6 万亿元,均比上年多融入 0.8 万亿元。

  (三)票据融资余额持续下降,票据市场利率震荡攀升

  2010 年以来, 受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产结构调整影响, 票据融资余额逐季下降。 2010 年年末,票据融资余额 1.5 万亿元,同比下降了 37.9%,全国除贵州、青海、宁夏和西藏外均为下降;票据融资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例为 3.1%, 同比下降近 3 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票据融资余额同比分别下降 35.8%、33.8%、27.9%和34.0%。票据市场交易总体较为活跃。2010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8.5%。银行承兑汇票累计发生额 11.6 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 14.9%;年末银行承兑汇票余额 5.6 万亿元,同比增长 35.9%,其中,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分别增长 8.9%、52.7%和55.2%,中部地区下降 27.6%。商业汇票贴现累计发生额 26.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2.4%,其中,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增长 6.9%、5.6%和20.9%,而中部地区下降 17.4%。中部地区票据业务增速下滑,在地区分布中的比重相应下降(见表 8)。

  票据市场利率震荡攀升,总体处于高位运行。年初票据市场利率明显高于货币市场利率,第二季度以后,随着信贷总量增速趋缓,金融机构持有票据的意愿增强,票据市场利率有所回落。下半年,随着货币市场利率逐步走高,票据市场利率持续上扬,特别是第四季度,票据市场利率上升幅度较大,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加权平均利率分别在 4.18%~5.86%和 3.96%~7.13%之间, 买断式、 回购式票据转贴现权平均利率分别在 3.19%~5.09%和 3.70%~5.51%之间,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各地区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买断式、回购式票据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的水平和走势基本一致。

  (四)直接融资在资金配置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债券融资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2010 年, 全国各地区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结构明显优化,占主导地位的贷款融资量占比较上年下降 6 个百分点;直接融资在资金配置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股票和企业债券融资量占比较年上升 3.5个百分点,除甘肃和吉林外,各省份直接融资比重均为上升。 从各地区融资额增速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贷款融资量比上年分别下降 24.3%、16.1%、15.3%和18.3%;股票融资量比上年分别增长 40.0%、109.2%、56.1%和974.6%;债券融资增长情况存在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债券融资规模保持较快增长,东部和东北地区有所下降(见表 9)。从融资额地区分布来看,各种融资方式均维持“东部高,中西部、东北部逐渐降低”的格局(见表 10),但东部地区融资额占比有所下降,贷款、债券和股票的融资额占比较上年分别下降 2.4 个、3.8 个和 8.5 个百分点。

  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010 年,全国各地区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信用环境和司法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信用意识不断增强,征信服务功能和支付结算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

  一是各地区加快政府职能转换,为金融良性发展营造有利环境。广东出台了地区改革发展规划,明确了广东金融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定位、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广西出台了实施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要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河北、江西、云南、湖南通过出台指导意见或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全面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辽宁、安徽带头开展政府关联类贷款清理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是继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县域金融生态评估工作取得实效。宁夏、新疆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评价办法;湖南、四川、陕西、江苏、湖北 5 个省份对辖区部分县(市、区)进行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估;四川按照“申报、初选、复审”三步法在全省范围量化评估,并对9 县(区、市)授予“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区、市) ” 称号,有力地推动辖区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和灾后恢复重建;湖南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 已建立省级金融安全区 11 个,市级金融安全区 34 个。

  三是夯实金融生态基础,扩大征信系统覆盖面和使用面。天津、河北、浙江等 9 个省份继续拓展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范围,如天津将质监、劳动、环保、安监、海关、农业、建设、规划等部门的部分行政执法与资质信息相继采集入库;江西、重庆率先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征信系统,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稳健发展;辽宁、福建等省将个人征信记录作为部分地市人大和政协代表选举、公务员招聘、环境违法治理、先进评选的重要依据。四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社会效应初步显现。海南、河北、北京等 6 个省份出台了未来一段时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青海探索搭建“青海省金融经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引进评级公司等创新举措,推动征信市场健康发展;浙江、山东、河南、云南、宁夏等 17 个省份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档工作;江苏研发了全省统一模式的 “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 ,强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五是扩大农户信用记录建档覆盖面,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西藏、青海、宁夏等西部省份逐步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模式在山西、江西、山东等10 个省份得到良好运用; 黑龙江推动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评分系统建设,已将 147万农户录入农户电子信用档案信息管理及评分系统;江苏以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为抓手,建立了农户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信用档案,目前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 860 万户,建档面达 65%。

  六是继续推进司法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打击金融违法犯罪的有效机制。福建专门出台了针对台湾同胞的投资保护办法,促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北京、内蒙古、山东等省份加强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合作,严厉打击洗钱、假币及信用卡诈骗行为,新疆破获全国首例期货洗钱案;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县为块”的反洗钱资金监测 “情报网” , 在各级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间搭建 “信息高速路网络” , 可疑交易监测能力明显提高;广东成功开发第一套涵盖产险和寿险业务的“保险业反洗钱现场检查软件” 。

  七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提升农村支付环境。辽宁、河南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成功上线运行;广东、海南、福建、 湖南依托金融 IC 卡推进支付工具升级;海南全力推进贸易投资、外币兑换、刷卡消费、资金汇划四个便利化,在全国首创开展由 4S店实时代征扣缴车辆购置税业务; 内蒙古、宁夏、贵州等省份加强农村支付体系的延伸,如吉林依托银行系统、网上银行等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有效保障了农户粮食收购结算资金。

  八是加强监测,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内蒙古建立“属地监测+风险提示+风险排查+汇总分析”三级行风险监测联动模式;重庆通过与外省毗邻地区建立协作机制,对银行分类别、分区县定量评估,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降至 0.9%。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