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中国经济过热风险较大 景气指数处红灯区 -交通部环保中心等5家环评机构被罚 环保一票否决制制约企业贷款 -中国高校工科生破600万 规模居世界前列 超半数人认为读研不值 -126只股票型基金前三季度净值增长超130% 15只基金收益超50% -"十一"黄金周商家赚了近3500亿 假日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 -国家出台综合措施大力发展油料生产 -中国民间引进三匹汗血宝马 10月拍卖 价值千万美金的宝马(组图) -中国股市明年会上7000点 十月股市如何赚钱 投资理财技巧 -十七大后财经政策将体现六大特点 中国经济能否续写奇迹? -中国科技人力世界首位 研发人员仅次美国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呈三阶段演进 评析先进文化建设趋势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0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邓小平的社会现代化和“文化转型”战略,意味着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全方位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施行“文化移入”,其中最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引进,与之相应,必然有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随之袭来。“文化移入”将产生两个消极趋向:一是,对西方的文化依赖产生文化依附倾向,加重中国的文化弱势地位;二是,带来了如邓小平所说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四个坚持的对立”。因此,如何做到文化上的既“引进来”又“走出去”,维护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是中国“文化转型”战略深入实施新课题。这就产生了在世纪之交党和国家确立的“文化创新”战略。

“文化创新”战略的出台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社会背景,这就是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人类现代化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二波现代化与第一波现代化相比较,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这就是理论知识成为社会中轴,成为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根据,社会生产核心力量从企业家转向以科学研究人员、专业与技术人员阶层。 在这样的“知识社会”中,社会生产受“知识价值”支配,创新知识支持生产和生产对知识创新的需求形成互动。创新和学习知识不仅是社会生产的源泉,也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纽带,社会成员由于知识状况的不同与互补而连成一体,求知和对知识负责的应用成为人们神圣的社会义务,否则他就会被社会边缘化。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世界发展新趋势反应是敏锐的。1992年10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创新”问题,指出“认真抓好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1995年5月26日,中央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在会上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回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断提高我们自己的研究开发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使我国跻身国际科技发展的先进行列,我们要努力奋斗达到这个战略目标。”

世纪之交之际,创新逐渐成为党中央的文化思想核心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纪念建党80周年重要讲话中论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他指出:“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2002年,他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积极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是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与特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其直接源自科技创新战略的延伸。

文化创新战略在十六大前后得以贯彻和实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在文化创新战略中居于核心位置。2004年4月27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启动,这是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的战略举措,胡锦涛到会强调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共产党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命题,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二是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世纪之交的发展趋势是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因此,一定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 根据江泽民提议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 1999年8月23至26日,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隆重召开,江泽民讲话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 2006年1月9日至11日,全国科技大会召开,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胡锦涛在会上指出,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他还指出了建设创新国家具体措施,包括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三是制度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发展文化产业,这是一项新兴的战略性的文化发展任务。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2003年中央确定了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市和35个试点单位,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专题学习,内容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06年初,中央开始部署文化体制改革,《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于1月13日发出。《意见》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四是文化创新激扬民族精神。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论述文化建设时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任何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延续力都有赖于其自身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文化创新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灵魂,民族精神的凝练和形成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和归宿。

创新是量变的中断,是质变,是飞跃,是扬弃。文化创新是原有价值体系、心理定势、思维方式的解构,也是新的观念、知识、体制的建构;是传统的惯性的消解 ,也是传统的精华的重铸;是社会生活的变革,也是一代新人的涌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创新不仅是文化内容的激活,更应当是文化模式或文化范式的革命性转型。

文化创新首先要正确对待本土文化遗产 ,必须立足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培育、丰富和发展上。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 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人文精神;刻苦勤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等。这是现代中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民族精神又是本回应时代的挑战,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机遇的民族文化样式。因此,要在现代化新的实践中创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民族精神创新带动文化体系的创新,其总体方向是:在民族文化精神上,培育和丰富适应从封闭的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的平等、 竞争、创新、诚信、民主、法治等精神;在民族文化价值上,从整体价值为本位向个体价值为本位转变;在民族文化体制上,从缺乏活力的高度统一的模式向多元 化模式转变,从人治向法治转变。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03年8月12日,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锦涛集中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全面展示了当前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内容。他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胡锦涛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同时,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要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在文化观念上决不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侵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回溯党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演进轨迹,可以看到为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国共产党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先进文明,力图在一直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肌体中,注入激浊扬清、吐故纳新的活力剂,重铸现代中国的文化生命力,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革命、文化转型、文化创新都从不同的意义上服务于这个主题。历史地看,文化转型战略相对文化革命战略是转折性的跃进,文化创新战略相对文化转型战略是递进性的升华。它们的共同主旨就是当年毛泽东提出的中国“文化现代化”。 为了文化现代化,对中国传统的和近代的文化进行革命是必要的,当然不可以走向激进的“否定一切”;“文化转型”实际上就是文化现代化,当然这种现代化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中国的文化土壤进行,要有中国的特色;文化创新是整个世界文化发展的要害,当然也是重铸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它不抵触而是终究要造成中华民族的“文化革命”和“文化转型”。为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几代共产党人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奋斗,也有待我们继续探索究竟建设怎样的和怎样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继续绘制先进文化发展战略,继续把先进文化建设工程推向前进。(陈锋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文章:
国新办就“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举行发布会
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强调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
我国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助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中国着手解决城乡文化发展失衡问题
纵论文化发展战略的前提:战略文化的澄明与择优
陈锋:新自由主义思潮五方面阻碍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台风“罗莎”致南方多处地方遭遇暴雨 将再次进入浙江
新疆2020年将建成中国大型油气生产和加工基地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