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主持人 杨团: 关于郑远长先生的讲演,大家可以在我们蓝皮书的第一篇的综述里可以看到。下面做演讲的是刘京先生,他是《公益时报》的社长,他带领的《公益时报》团队做慈善捐赠蓝皮书已经好几年,他们一直把《公益时报》作为宣传慈善公益的重要平台,他也有一篇文章在我们蓝皮书里。现在欢迎他作演讲。
2010-11-02 10:53:19
刘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代表《公益时报》,也代表中国慈善家办公室对蓝皮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因为《公益时报》也作为蓝皮书的发布单位之一来做这样的会议。我们在社科院里谈专家真的有点不敢当,我们范部长很早做公益和慈善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叫慈善,觉得不知道该怎么讲。我想毕竟做公益和做慈善,从事这样的工作时间也比较长,谈一些我个人的体会,跟大家一块儿来分享。
中国慈善家捐助蓝皮书,我有一个序,序是“慈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升华”,慈善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范部长谈倒一点,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善行天下”,如果是对的,就代表一种价值观念。从我做这么多年的工作跟大家分享我个人的一些体验,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情非常重要,第一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有了生命,第二是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个问题我们就不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大家可以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挣钱,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为了更好的价值观念。第一种是一种手段,我们可以通俗的来讲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那可以再把它讲得有一点抽象是我们追求一种价值观念,因为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展开想,我们现在做慈善有两大主体,一个是个人,一个是企业。关于企业这一块,很多人说企业为什么生存,也谈到企业最终的追求给我们讲,我觉得跟我们刚才讲的个人也是一样的,在企业里大家谈到公益,谈到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首先有一个前提,企业首先要把自身的经营做好才有存在的价值,因为企业第一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最终有了结余和更多的积累以后才能履行自身的公益、慈善,更多的一些社会责任。我们讲一个企业要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首先前提是经营要做好,有一个好的治理结构,遵纪守法,环保,对员工的责任等等很多,才有可能做公益、做捐赠、做慈善。
2010-11-02 11:04:18
刘京: 那么谈到个人,首先大家是一个公民,要遵纪守法,有一个好的生活状态,在社会上寻求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手段。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但如果说在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以后,我们谈生活的追求,怎么样更美好一些。这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将慈善,关于慈善我们有很多理论的研讨,慈善是什么?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们讲出《慈善蓝皮书》,我看到王司长给蓝皮书写了序,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史记,所以我想,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蓝皮书,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一种指南,为什么?我们讲一个人要生活得好一点,不仅仅是自己生活得好一点,让更多的人也要生活得好一点,所以我们想一种价值观念的追求,如果我们都认可让善行天下,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把自己的财富怎么能做得更好一点。范部长刚才讲到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也在讲慈善事业不仅仅是慈善家的,我们做中国慈善家排行榜,我觉得慈善家每一个人的捐赠是一种方向性的一种旗帜性的,是整个公益社会的公正标,让这么多富人做这么多事情,其实他们捐赠的所有的钱、这种数量对社会应该绝对的是只是一个方向性的东西,并不能解决很多人的问题。因为我们慈善捐赠的主体70%甚至80%是平民。
2010-11-02 11:04:54
刘京: 我们讲慈善的本义是上对下爱叫慈,邻里之间的爱是善,我们任何一个人只要你对大家微笑一下,做一个志愿者或者拿出自己的积蓄给更多的人做一点捐赠,是整个社会和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公益时报》做了很多的案例,很多的慈善家自身的资产到一定的层面做出这种捐赠,并不是说我因为学马列,学三个代表,我觉得是整个社会发展一种使然和必然。我们想很多的大家做股权和大的捐赠是为什么?我觉得是他按照自身价值观念出发最好的一种选择。因为财富积累到一定的层面,自身的所有该满足的东西都满足了,只有这样才是精神上,按照自己价值观念方面最重要的一种追求。我们想很多的人做很多的一些事情,按照自身的这种价值观念出发来做,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很美好。
我们在做很多公益的项目,我们做一个先天性心脏病孩子的项目,我们看到很多底层人的生活状况我们自己有一种感悟,我觉得在京城的很多人我们这种生活状态比起贫困地方的人来讲是一种神仙般的日子,我们经常讲世界上是没有神仙的,但是有神仙般的日子,我们只要多付出一点点,就可以改变贫困地区很多人的命运,我想慈善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慈善能够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我们也希望蓝皮书接近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人手一册。谢谢大家。
2010-11-02 11:05:02
主持人 杨团: 刘京社长领导《公益时报》已经十年了,十年前,他做这个社的社长,他带领《公益时报》成立现在中国慈善界和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界重要的品牌,把本人也成为媒体的公益家,做公益是要从自己内心出发的,他刚才讲了自己的感受,怎么能够带领这样的一支队伍行径在中国慈善界的大道上,像郑远长先生也好,刘京先生也好,实际上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不仅仅是说是一个官员或者说是一个报社的社长,他们同时也在努力力荐慈善,这点是非常值得我们赞赏的,也就是慈善界是不分你我,不管你站在什么岗位,只要是你有心做慈善,都是我们大队伍当中的一员。下面我们有请陈一梅女士的演讲,她的思想我们已经收到蓝皮书里,我们觉得她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大家认真思考的。
2010-11-02 11:05:37
陈一梅: 谢谢杨老师,首先感谢会议的主办方,还有会议的协办方和支持机构,用简短的时间尽量概括一下《慈善蓝皮书》我写的一篇国际慈善动态与中国一篇文章的大意,以及在这个文章发表以后我有进一步的思索和一些建议。首先大概介绍这个项目所涵盖的内容,从时间上来讲,虽然蓝皮书是一个年度的报告,我主要的视角还是稍微长一些,基本上是千禧年以后,有一定的预测,今后十年从2010年以后的预测。主题的聚焦大家也提到慈善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我这里主要指的慈善是把私人财富,包括个人和机构和企业等等,把私人财富自愿地用于公益的目的,我是这样界定慈善的定义。
相对来说这个慈善是大的慈善,有公益和环保的一些领域。具体这篇文章多的是介绍慈善价值链的最上游,主要是指捐这一部分,当然提到捐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用和等等相关的主体和行为。还有一点要解释的是,这一篇文章有相当大的主观性,我非常感谢杨团老师在关于慈善法的研讨会上听到我做演讲以后马上要求我把文章收到这本书里来。其实我本人真的也不是专家,我是一个从事NGO长期的工作者,我在美国的基金会,在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在美国的NGO组织的慈善机构都工作过,十几年来一直跟中国各种的慈善机构开展合作,是一个实务工作者的视角。因为我在慈善法研讨会上的一个发言,主要是对立法者和规制者提的建议,我在今天的发言当中会稍微有所扩展。首先在书里介绍的是全球慈善发展的背景,从经济、政治、社会和全球化这几个方面。因为大家已经有这个文章,我就不详细介绍,我会提出几个关键点来介绍。介绍的是全球的,在中国有很多缩影,有一些地方中国是超前的,有一些地方是落后的,甚至可能是背道而驰的背景,大家可以在文章当中稍微再仔细看一下。
2010-11-02 11:06:42
陈一梅: 全球慈善发展的特点是我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内容,主要是从几个方面:一个是从资金财产方面,归纳一下慈善增长的特点;二是“新”慈善,我在这里的“新”没有一个价值取向,不是说新的慈善一定要替代传统慈善,从时间角度讲有一些新的特点,在近20年要彰显;三是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四是全球的跨域合作;五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运用。
多数人会把中国和美国做比较,我尽量把这个视角放到全球,因为中国和美国也有很多不可比的地方。有一些是有参考价值的,比如说在谈捐赠的绝对值的时候很难比较,因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在提到个人捐赠、慈善捐赠,中国排位的时候在国际上的比较显示出中国在慈善事业发展的规模上有很大的差距,也是有很大得空间。慈善动机上有一些探索,一个是竞争慈善,这是比较新的名词,我在国际研讨会提到这个名词,很多专家说我们也没有听说有这样一种现象。实际上已经看到这种现象的出现,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最近做的捐赠承诺,主要竞争慈善是指较劲,你要捐多少,我要比你捐得还多,实际上是促进慈善捐赠良性的竞争。二是家庭凝聚力和子女教育给慈善捐赠的动机,这是越来越彰显的新的特点。很多的有钱人,特别是中国的新富越来越意识到在财富产生的时候往往也是家里发生危机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国际基金会的慈善发展的时候,包括我们去年还有包括团长去美国基金会的考察,接触到的家庭基金会是非常有意思,通过基金会提高家庭的凝聚力。复制商业成功经验也是一个新的模式。
2010-11-02 11:07:34
陈一梅: 还有本土捐赠。主要的观点是在各国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资源还是在本国之内,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很长时间,基本上非公募基金会形成之前多数是靠境外的援助基金和捐赠基金来发展社会的,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了发展本土慈善的必要和可能性。“新”慈善的特点,一个是本金和资本的来源和规模扩大,随着财富的增加。资本投资与管理的方式也比以前多了,这也是在基金会管理条例出来以后明确没有禁止,像基金会可以进行投资,虽然相应这方面的税收方面的管理还是有很多缺陷。项目投资模式有所改变,以前的慈善在全球领域是纯慈善,给了钱以后不要任何资金上的回报,完全只是要社会效益方面的回报。全球新的局势是社会企业、社会创业、公益创投等等,包括像小额信贷这样的机构用投资和资助结合在一起的支持社会发展,以及使公益组织保持可持续性的趋势。对产出和影响的期待和要求,主要是指捐赠方,随着他们的参与慈善事业的深入,他们对慈善事业的需求比以前大,就是执行慈善事业的机构对他们的要求高了。慈善家的“个性”,慈善家的冒险和创新这方面的特性,既给新慈善带来机遇,包括一些新的商业模式的引入,但是也给相关的规制机构,包括媒体带来很多的挑战。
慈善行业还有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就是专业化和多样化。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有具体的阐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2010-11-02 11:10:30
陈一梅: 稍微讲一下跨域合作,把域概括一下,一个是跨部门,主要是指三大部门,政府、企业和民间相互之间的跨域合作越来越多,比如说政府购买,包括一些其他的,包括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本来是对各国政府的要求,但是在每一个国家一定都要民间部门的参与,还有全球越来越强大的是公司部门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是越来越彰显。二是跨国界和地区的合作,主要是从地理的位置上讲,在文章中我稍微有所提及,中国在这方面是感觉到几乎像是一个孤岛,中国自己在闷头发展慈善事业,一个是自己也不太清楚外面是什么样,或者是盲目的照搬。另外,外界也很不了解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他们也非常有兴趣了解中国在自身的社会发展上慈善事业是怎么发展的,以及更重要的是中国如何能用民间的力量开始在社会上,在国际的社会上彰显一个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三是跨机构,我们现在说的从业者大家都知道没有一个活动是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都是要各个机构合作。
2010-11-02 11:11:07
陈一梅: 信息与通讯技术应用是最大的特点,这带来项目质量的提高,监测评估对这个项目执行机构的监测评估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应该说是帮助慈善机构的公益性和问责性有很大得体高。筹款方式增多,对中国的挑战非常大,中国现在如果按照法律规定只有公募基金会的才能进行公开的资金募集,一旦上了手机和网,如何界定哪些有公募的资质,哪些没有,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对法律法规框架的期待,我就不重复了,文章里有收录。
最后用两分钟的时间提一下,文章出来以后,我又进一步的在思考,我觉得中国慈善事业需要改革开放,大家想到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多么大的变化,中国的慈善事业尽管有这么多的成就,我们比较喜欢看到我们有差距,同时来找办法,我们怎么能弥补这个差距。我觉得我们慈善事业的目标应该是建设一个健康、多元、有效、进取的中国慈善事业。改革开放指的是一个是慈善主体,像基金会、NGO组织等等,在动机、行为方式、内部治理、能力、行业责任和社会担当与有效慈善和战略慈善的差异非常大,一些具体的例子可以看到,比如说项目的同质化,大家都做一件事情,或者在执行项目当中,比如在中国为什么多数机构愿意做运作型机构,不愿意做支持型的机构,在中国900多家非公募基金会当中,立法的原意是希望非公募基金会成为其它慈善机构的资源保障,提供资助,支持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我们希望在基金会和即将创办基金会的这些人当中大家有一个开放的意识,做慈善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和只有一种对象,我们慈善的主体需要改革开放。
2010-11-02 11:11:30
陈一梅: 立法和规制方面,我们的慈善事业要有大的突破,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质的飞跃,我们在十七大二中全会最后的决议当中也提到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慈善应该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现在相对在社会进步当中所占的比例,影响力是不成比例的,这跟我们相应的立法和规制,我们的立法不够完备,执法也不够严谨。慈善文化与公民社会意识的距离。刚才刘社长提到的我也非常赞同,慈善是一种价值观,我们长期在中国做慈善事业发现,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一个人怎么想这件事的问题,只要想开了,就知道这个事怎么做,至少会想办法把慈善事业做好,不仅仅是做好事,在意识方面现在有很多的差距。媒体在这方面我们也呼吁能够用一种开放、宽容、学习的心态来推广慈善文化。现在有一些媒体上对慈善事业的宣传,体现出我们媒体行业可能对我们这个行业还是不太了解,希望大家多进入到实务工作当中,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但是要开放、宽容和多元,这是我们倡导的针对慈善事业针对公民社会发展的主要观点。
为什么提改革开放,慈善事业是要改革,开放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人员和信息的交流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种交流,包括国际美慈组织也做了一些项目,我就不多做介绍了。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来最终实现还是人的意识,还是中国一个健康的慈善文化,什么样的慈善文化就是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健康、多元、有效、进取的中国慈善事业。
谢谢大家。
2010-11-02 11:13:41
主持人 杨团: 陈一梅女士刚才讲话当中非常重要的新的思路或者是要点是什么?她在呼吁中国慈善的开放和改革,首先要开放,然后要改革,她是国际化的理性视角来看中国慈善界目前和中国的飞速发展不成比例,甚至在整个国际社会当中,中国的慈善是一个孤岛,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请慈善界的元老,也是中国慈善界的领军人物徐永光先生讲讲他的观点。
2010-11-02 11:14:37
徐永光: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到今天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这次“十二五”规划非常明确,社会建设要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和未来很长时间的战略和目标。民间积蓄多年的慈善能量也正在得到释放,一个是政府的力量和民间的力量,现在应该会形成一种合力,所以慈善事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甚至可以说也在进入一个转折期。我认为中国的民间慈善有三大推动力,形成三个世界。三个推动力也好,三个世界也好,有些人说你怎么划得那么清楚,现在是客观存在的,以后会慢慢的淡化、模糊、最后是融合。
第一个推动力来自于政府,过去二三十年由政府推动创办的这些有政府背景的民间组织、基金会、慈善会,这些实际上是中国慈善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明年是第一家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30周年,是81年成立的,业内也在说要做一些30周年的活动。第一推动力是有政府的力量在里面,所以民间的慈善组织和基金会是和政府有交叉的,它是第三部门,但是和第一部门有交叉,形成了第三部门第一世界。我们探索慈善的路径和慈善的模式和慈善的项目和慈善的品牌,在探索慈善道路和弘扬慈善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前是真的慈善,90年代的希望工程是动员民间参与,大家是自愿的,现在越来越是被慈善了,被捐款了。像玉树地震的捐款,希望工程第21个年头发生了希望工程的捐款要求交给政府。
2010-11-02 11:21:00
徐永光: 第二个推动力是财富的力量,富人的慈善,第二世界是来自于第二部门市场部门,由于财富的积累,富人开始关注慈善,2004年以后我们有了非公募基金会这个条例,允许私人不仅仅是可以捐款,而且私人可以拿200万就可以建立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五年到现在已经将近1000家,发展非常快。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会成为中国民间慈善的一支新生的力量,而且能够改变民间慈善的生态环境,它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最近刚刚闭幕的非公募基金会论坛,民政部的官员到会上谈了这么一个感想,已经形成了一个行业的力量,而且这个行业是自觉的在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只是非公募基金会这个行业在探索。
第三个推动力是来自草根的力量。主体是公益服务机构,包括草根组织,实际上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力量。我们看美国的捐款来自于基金会企业的捐款只占18%,而来自于个人的捐款是达到82%,个人的捐款其实大部分直接捐给在社区和基层服务的公益服务机构。实际上他们是民间慈善的终端,也应该成立一个慈善资源的漏斗,这个力量现在刚刚起来,过去20年确实是非常的弱小,但是这部分是不是发达,应该说是中国的慈善事业的一个标志。
这三个推动力和形成三个世界,都面临着挑战。第一世界是官办慈善,慈善会、基金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去行政化,因为是有政府行政级别的,是官员,还是官员在做民间的慈善,他对谁负责,他是不是能够真正的体现慈善的民间本性,这里有时候会发生冲突。已经走出来的只有一家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十年以前就提出取消行政级别和事业单位编制,现在扶贫基金会大家公认的是中国基金会最优秀的代表。
2010-11-02 11:22:29
徐永光: 第二个挑战,对于公募基金会来讲它的资源流向和怎么样追求慈善的民间化,这是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大家觉得捐给慈善机构的钱怎么都流向政府,应该流向民间。我觉得公募基金会应该做很好的探索,这个探索是有意的,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建立了很多专项基金,其实这个专项基金都是草根组织的项目,在公募基金会就立了户头,这样的一些草根组织就获得了合法的身份,也获得了公募的权利,对于这些草根组织和优秀民间项目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我很希望基金会应该明确的把它作为支持民间公益组织发展,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安排。而且这个战略安排不要把他们都变成自己的,他们如果是翅膀硬了,就让他们飞,让基金会成为公益孵化器,如果承担这个孵化器的功能,它的推动力是非常大的。现在一个草根的孵化器,政府都那么喜欢,NPI已经在上海、北京、深圳、四川落地,政府非常喜欢。当然对公募基金会来讲,还有一个挑战是平等竞争、公开透明。这也是非常需要的。
基金会中心网现在把1900多家基金会上线,全国1900多家基金会竟然有1288家基金会没有网站,没有官方网站,叫做去信息化,人们都说信息化生存,让这些基金会排斥信息化生存。现在的机构生存一个是实体生存,一个是虚拟生存,如果没有信息化生存,机构可能是不存在的,竟然有1288家基金会没有利用互联网。现在采集到的信息才700多家的年度报告,年底要全覆盖,现在对基金会中心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不覆盖的话就不好交待,因为已经向社会承诺。
2010-11-02 11:25:04
徐永光: 最近非公募基金会的论坛上也披露关于治理的发展报告,在治理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就是独立性不足,一些出资人创办非公募基金会一些人,他们不知道这个机构就是一个公共机构,必须实行公共的治理,这方面的差距比较大。二是专业化缺乏,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意识不够,创办人不懂专业化,他说我会赚钱,难道我还不会花钱吗,其实花钱也需要很专业的,这个钱花得好和不好这个差距是很大的。二是确实缺少专业人才,非公募基金会现在碰到一个最大的制度瓶颈是税收制度。我讲这么一件事大家就理解税收制度对非公募基金会的打击是多么的巨大。前天在非公募基金会论坛上,社科院的唐钧首先发出一个呼吁,说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目标就是越做越小,主动选择越做越小。民政部统计的目标是做成2000万,省里面目标是做成200万,因为机构小,不用机构去运作,因为你运作资金回来就要交企业所得税,所以基金会越小,让企业向它捐款,基金会自己就是企业,税务局要盯着你收企业所得税,把基金会做小。会上华明基金会理事长卢得志、唐骏实际上是卢德之的智囊,卢德之在2008年华明基金会成立时,宣布华明基金会当时注册资金两亿,说我两年增值到五亿,五年增值到二十以,十年要做成百亿基金会。但是他这一次明确目标是做到2000万,因为投资要征企业所得税,非公募基金会就没法儿发展。
我们对这个问题业内要多讨论,我们的媒体要多报道。否则对这一块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2010-11-02 11:26:43
徐永光: 第三世界的挑战,民间组织登记难,面临合法性和资源的困境,五年前的政协会上,我直接向锦涛同志告御状,这样的机构没有登记,五年已经过去了,自然之友还在为登记苦苦求告。一个是合法性困境,一个是资源困境,我们的母乳没有供应给我们本土的民间机构,这是需要所有的有资源的机构需要反思的。我觉得目前存在的自身的问题是缺少能力,但是缺少能力和资源是有关系的,还有一个是缺少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实际上应该是认真的思考怎么样和政府合作,和政府合作是能够完全和政府的目标对接,能够获取政府的资源,还有和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合作。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第一推动力、第二推动力、第三推动力要走到一起,要融合。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活力的公民社会。这样的部门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和稳定器。最近李强教授接受新京报记者的采访说了一句华,他说有组织的冲突是良性的博弈。就是说社会有时候会有冲突,但是要有组织出面就会形成一种博弈,如果是没有组织完全是个人动不动就起来搞群体事件,其实是很可怕的。我还有时候特别纳闷,我觉得民间的维权组织实际上最有助于消除社会冲突,因为是有组织的,代表一些人,会和政府谈,一方面会做那些个体的工作,实际上这些组织是对社会的维稳是最有利的,恰恰这些组织现在最麻烦。
我就说这些。谢谢。
2010-11-02 11:34:41
主持人 杨团: 每年来听一次徐永光演讲,大家会觉得很值得。他这次又讲了三个世界和三种推动力,很全面的阐述中国慈善的现状和问题。这也是谢寿光社长在开幕式的时候讲的要求,《慈善蓝皮书》将来如果变成核心品牌的话,研发、研创活动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展示我们现在的现象,每一年慈善事业的发展,而且要看到问题,而且一年比一年我们看,我们在针对一些焦点问题上有没有进步。比如刚才徐永光先生提到很严峻的事实,自然之友到今天都没有正式登记,我们说慈善第一件事是要开放,第二件事是要改革。、
下面进行记者提问。
2010-11-02 11:35:40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想问一下杨团女士,在发布稿上有一个企业的捐赠占了主要大份额,而且是探索新的慈善模式,请简单介绍一下新的慈善模式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请问郑处长,现在《慈善法》立法的现状和进展有没有一个时间表?政府购买慈善组织的服务,在这方面有没有新的举措。还有一个问题请问徐永光先生,在非公募基金会的税收问题,去年年底有一个提交合法性审查,有一个对话,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回应和新的进展?
2010-11-02 11:40:24
中国基金会中心网: 关于公益支持机构的支持,刚才一梅特别提到,整个目前发展公益事业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就是公益支持的不完善。我想提一个问题给郑远长处长,包括杨老师和刘京社长,整个公益行业要发展,公益体系非常重要,从目前来讲政府对公益支持机构的支持是极其有限的,不知道在未来要想使整个公益的事业健康发展,无论是从学界的参与,从政府政策的开放和支持,以及从媒体的推动如何未来有一些什么样的举措?谢谢。
2010-11-02 11:41:16
公益时报记者: 我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慈善蓝皮书》统计09年的数据,09年年初有曹德旺募捐,包括2010年10月份的募捐,可是到今年的年底,作为媒体我们比较喜欢盘点,今年一整天都没有这样大额的捐赠,是不是因为我们去年对陈发树的质疑,伤害了民间的热情。以及刚才的徐永光讲的税收的问题,迫使企业加码,基金会越做越小,所以我们想请杨团老师帮我们总结一下2010年企业的捐赠和公益情况与09年的不同。
2010-11-02 11:41:54
主持人 杨团: 下面请专家针对上面的问题每个人简短回答两分钟。
2010-11-02 1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