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全文

2013年09月26日14:1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海水水质标准 海洋倾倒区 砂质海岸 空气吸收剂量率 海洋环境质量 海洋环境监测 近岸海域 海水浴场 管辖海域 工业用水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5.2.1 突发海洋污染事件

  2012年,在广东、福建等海域相继发生了多起突发海洋污染事件,导致部分污染物质泄漏入海,局部海域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广东汕尾“雅典娜”号沉船事故

  2012年3月13日,在广东汕尾碣石湾海域,载有7 000吨浓硫酸及140吨剩余燃油的韩国籍“雅典娜”号化学品船因船舶压载舱进水导致船体倾斜沉没。应急监测结果表明,事故海域海水pH值未发现明显异常,但3月中旬至5月中旬海面间断出现薄油膜,海水中石油类含量最高达1.23毫克/升,超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23.6倍,海水环境受到石油类污染。

福建莆田“巴莱里”集装箱船搁浅事故



  2012年3月15日,在福建省兴化湾外、南日岛东北部约7海里海域,载有100多集装箱农药及1 100多吨剩余燃油的新加坡籍“巴莱里”集装箱船触礁搁浅,事故导致船体断裂溢油,部分装有有机氯农药的集装箱散落入海,造成局部海域石油类和农药污染。船舶污油泄漏产生的大面积油膜及油块在海面持续漂浮13天,沾污周边养殖设施。事故海域海水中检出船载有机氯农药莠去津成份,表层水体中石油类最高含量达0.30毫克/升,超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5倍。

5.2.2 重大溢油事件的海洋环境影响



  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

  2012年,继续对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溢油事故附近海域开展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事故海域海水中石油类含量高于溢油事故前平均水平,8月部分站位海水中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底栖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仍然高于背景值。

  事故海域浮游生物群落处于恢复中,但仍受到溢油影响,多样性指数低于背景值。浮游动物密度略有恢复,仍处于较低水平,鱼卵仔鱼数量仍然较低。

  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件

  2012年,继续对2010年发生的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件开展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事发海域环境状况呈现一定程度改善,但油污染事件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仍具有一定影响。

  与油污染事件发生时相比,沉积物中易降解的正构烷烃类污染物含量降低约40%,难降解的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含量降低约15%。浮游生物多样性呈恢复态势;潮间带生物群落逐渐恢复,白脊藤壶、短滨螺、太平洋牡蛎等主要动物种群数量增加。

  但是,事发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较高,个别站位海水中石油类含量超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大连湾顶部和大窑湾口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27%。潮间带底栖藻类物种数量依然较少,孔石莼和缘管浒苔等藻类优势种尚未恢复。

  5.2.3 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海洋环境影响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为掌握放射性物质的迁移扩散状况,分析核泄漏事故对我国管辖海域及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的影响,国家海洋局连续两年组织实施了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显著影响,我国管辖海域尚未受到影响。

  监测海域环境状况

  高温高盐的黑潮延伸体流系和低温低盐的亲潮流系是日本福岛以东海域的两支主要流系。福岛近岸海水主要随亲潮沿日本东岸南下,在北纬35°附近与北上的黑潮相遇后转向,随黑潮延伸体蛇形弯曲东行,在南北两水系的交界处形成鲜明的温度锋,其边缘存在若干个脱落的锋面涡旋。监测结果显示,局部放射性物质偏高的海域与锋面涡旋的位置具有较高一致性,表明锋面涡旋对放射性物质的分布和输送有重要影响。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