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地震后续影响预评估 堰塞湖蓄水1.6亿立方 81座高危水库放空 -证监会要求基金公司维护市场稳定 被保险人失踪可先赔付一半 -5月份CPI将在7.4%左右 央行"点刹":5月资金回笼量创年内新低 -温家宝登上知名网站Facebook 人气全球第3 -地震后京沪楼市销量已明显下滑 冯仑称经济发达地区房价有泡沫 -汶川地震影响我大地基准和板块稳定性 风云三号第一幅云图传回 -外交部回应莎朗斯通关于地震言论 88%公众称地震改变自己生活 -地震致四川工业企业经济损失逾2000亿 央企重建不给地方添麻烦 -2700件文物地震中受损 修复约需57亿 绵阳4228件国宝武装转移 -中纪委严查11类救灾款物使用违法行为(全文) 审计署出台八项规定
央行发布07区域金融报告:地区增长差距缩小(全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5 月 3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专栏 4 各地区劳动力成本分析

近年来,各地区劳动力成本呈现不断上涨趋势。为分析各地区劳动力成本变动的原因及对企业经营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1031户企业进行了劳动力价格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劳保福利的增加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等因素共同推高了劳动力成本。各地区企业采取技术创新、产品提价等措施化解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

调查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但各行业、各地区的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分行业看,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缺口。有10%的企业感到招工时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有46%的企业认为决定招工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合格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表明劳动力供给与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技术性工种为了吸引合格的劳动力,工资水平提升较快。由于不同工种在工资薪酬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比价效应,部分行业工资水平的上涨可能会拉动整体工资水平的提升。分地区看,除西部地区计划招工满足率较高外,东部和东北地区计划招工满足程度较低,中部地区也开始出现用工缺口。福建、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逐年上升,用工缺口较大。

各类劳动保险福利支出快速增长,已成为影响劳动力成本支出增加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2005-2007年,企业人均保险支出、人均住房公积金支出、人均培训费支出和人均福利费支出年均增幅分别为19.9%、18.8%、20.0%、14.8%。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的人均福利、人均住房公积金支出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但增幅相对较低。各地区企业人均培训支出增长较快,其中东部地区企业的人均培训费支出年均增速接近20%。

近年来,各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也带动劳动力成本上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吉林、黑龙江、安徽、新疆等地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速在10%以上。调查显示,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总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等地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同时,还制定了福利、津贴项目最低标准,逐步建立普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劳动保险福利支出和各地最低标准工资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力供求双方形成劳动力成本上涨预期,助推劳动力价格上涨。调查显示,2007年,73%的企业提高了招工工资。5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工资价格是决定招工成功的主要因素,其中纺织、服装、皮毛和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超过60%的企业认为工资价格是决定招工成功的主要因素。

各地区劳动力成本增加与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形成叠加效应,增加了工业生产成本,并可能推动工业品价格上升。调查显示,2/3的企业在2007年提高了产品出厂价格,但其中近六成的企业调价幅度在10%以下;70.6%的产品出口企业提高了出口产品价格,其中50%的企业调价幅度低于10%。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企业利润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较快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成本增加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部分地区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快于劳动力成本增长,削弱了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成本上涨压力。调查显示,65%的企业认为,近三年劳动者技能(效率)明显提高,仅有1.4%的企业认为劳动者技能(效率)下降。在企业加强成本定价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影响下,尽管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但并未改变企业效益增长趋势。调查显示,近三年样本企业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17.1%,企业税前利润年均增长24.5%,较劳动力成本增速高7.4个百分点,但纺织、服装、皮毛、电子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受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影响较大。

调查显示,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各地区企业在加强成本定价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设备投资和技术、制度创新力度,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效率;部分企业则采取提高产品价格或将生产外包出去等应对措施。分地区看,各地区企业在以创新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85%的被调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有85.0%、88.4%、87.7%和66.7%的企业通过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大多数企业认为,需要采取以上多种方式来减缓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企业造成的成本压力,超过七成的企业准备或已采取两项以上的应对措施。

总体上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增加了城乡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有助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也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在当前物价上涨较快的背景下,需要关注劳动力价格和其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可能进一步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五、主要行业发展

(一)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总体运行良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

2007年,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住房供应结构进一步改善。2007年,全国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万亿元,同比增长30.2%,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各地区的投资规模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投资增速较上年有较大提升。东部地区占比略有下降,但继续保持在五成以上;西部地区投资规模占比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最高,达40%;中部和东北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见表25)。从资金来源看,企业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仍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主要来源,国内贷款占比较上年略有下降。在人民币升值和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2007年,全国房地产利用外资同比增长64.8%,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随着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推进,住房供应结构正逐步改善:一是中小户型商品住房供应增加,全国90平方米以下住房投资占16.6%,较上年增长5.2个百分点。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加强,2007年,全国各地共安排廉租住房财政资金77亿元,超过历年累计资金总和;经济适用房投资额共计834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江西、广东、山东、甘肃、贵州等省增速均超过100%。

商品房销售额快速增长。 2007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3万亿元,增长42.1%。分地区看,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额增长最快,增速为52.4%,东部地区增速相对较低。全国有9个省份房地产销售额增速超过50%,重庆最高,为91.3%。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3%,商品房销售面积7.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3.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分省看,有10个省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超过30%。但后期增速有所放缓,12月份,有23个省份的增幅环比回落。

各地区房价上涨总体较快,年末环比涨幅回落,房地产宏观调控取得一定成效。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商品住房价格呈现大幅上扬。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9%,比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四季度,随着各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房价过快上涨势头趋缓。10-12月,全国房屋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1.6%、0.8%、0.2%,呈逐月回落态势,12月份,全国22个大中城市环比出现负增长。商品住房价格逐步趋稳。总体上看,各地区房价上涨幅度依然较大。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乌鲁木齐涨幅最高,达21.3%。涨幅前十位的城市中,东部地区5个,分别是深圳、北京、宁波、惠州、杭州;西部地区4个,分别是乌鲁木齐、北海、南宁、重庆;东北地区1个,为哈尔滨(见图18)。

房地产贷款较快增长,但后期增速趋缓,房地产信贷政策调整效果初步显现(见图17)。年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4.8万亿元,同比增长30.6%,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8万亿元,增长25.7%,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为3万亿元,增长33.6%,比上年提高14.6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的占比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贷款在全国占比继续提高,但中、西部地区房地产贷款增速高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房地产贷款增速较上年大幅下降(见表26)。受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调整影响,四季度房地产贷款增速有所放缓,新增贷款仅为上季度的50%,其中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分别为上季度的12.5%和60%。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综合运用对投资性购房需求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重点耗能行业发展较快,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2007年,各地区重点耗能行业生产、投资、出口增速较快。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电力、石化等6大重点耗能行业完成投资额20649.4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建材和石化行业投资增长都在50%左右,化工和有色行业投资增速均在30%以上。分地区看,东部地区重点耗能行业投资总额较大,占整个重点耗能行业投资的40%以上;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快,2007年增长均超过30%,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相对丰富,为重点耗能行业快速增长提供了条件。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增加值增长超过20%,出口增速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重点耗能行业发展较快的原因:一是国内经济增长加快、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增加了对钢铁、焦炭等耗能产品的需求。二是重点耗能行业市场销售看好、行业利润率高。2007年前11个月,6大行业实现利润69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1%,重点耗能行业在部分地区是“招商引资”和增加地方财力的重要支撑。三是资源价格和企业排污成本偏低,支撑了重点耗能行业投资快速增长。

重点耗能行业贷款较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数据显示,2007年6大重点耗能行业贷款增加7550.8亿元,同比增长23.7%。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电力、石化行业贷款分别增加1359.4亿元、423.8亿元、1060.1亿元、580.2亿元、3767.3亿元和360.1亿元,其中仅电力行业新增贷款就占6大行业新增贷款的近50%。分地区看,东部地区6大重点耗能行业贷款增加3786.6亿元,占全国6大行业贷款的一半以上,东北地区占比最低,仅占8.6%(见图19)。在行业贷款增长的同时,重点耗能行业贷款不良率水平总体较低。除石化、电力行业贷款不良率较上年略有提高外,其他行业贷款不良率均同比下降,但部分重点耗能行业如建材、化工行业贷款不良率仍然偏高,需引起关注。

目前,在中央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调控的背景下,各地区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对重点耗能行业的发展进行结构调整,开展污染专项治理,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金融机构也积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协调配合,“绿色金融”理念逐渐形成。部分重点耗能行业从2007年三季度起生产、投资、出口增幅开始回落,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

引导重点耗能行业合理发展,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实现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仍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有效引导重点耗能行业合理发展,应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节能减排。要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机制,把能耗、环保等纳入企业征信体系,增强信贷约束,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发挥金融支持重点耗能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积极作用。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短期基本可控
杭州拟建区域金融中心定位服务民营经济
深圳加快建设创新型区域金融中心
《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摘要)
央行上海总部首发区域金融稳定报告 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加
外资银行助推厦门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区域金融:中日经济合作构造东亚安全港
《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发布
2005区域金融报告:资金开始更多流向中西部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南方强降雨致55人死 广东发暴雨黄色预警 长江进主汛期
南方大范围强降雨 造成贵湘桂赣48人死亡25人失踪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收养汶川地震孤儿资讯/ 寻亲资讯 / 震后防疫 / 抗震救灾行动 /最新报道
· 聚焦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
· 中国推行大部制改革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08年 07年) / 数字报告/ 农业发展 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社会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