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六普”数据追问“人口红利”

2011年05月01日09:2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人口红利 人口 人口因素 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问题 人口总量 未富先老 十二五 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年龄人口

本报记者 何卓 童海华

4月28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会在京举行。数据显示,我国登记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我国人口总量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缓解。但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挑战犹存。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此次人口的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对此,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表示,最新的人口数据将对我国有关政策的制定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积极应对“未富先老”

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4岁人口占比为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马建堂认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吕学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富先老”将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她认为当前首先要储备社会保障体系资金。“当前,这部分资金的供给还不困难,但是长远来看存在挑战。要清醒地看到这个长期趋势,做好资金、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准备。”她分析说,补齐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短板,应对人口寿命不断提高的趋势都需要资金的储备。比如,农村的新农保试点正在试行,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向全国推开。

其次,吕学静认为要用多种方法减轻个人养老负担。第一要推广养老护理保险。“通常,60岁的年轻老龄人可以自理,但是2/3的80岁以上老龄人口处于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状态,需要有人照顾。”个人支付护理费用的10%,其他由保险支付,这样就减轻个人的养老负担。同时,要进一步推广企业年金等养老福利措施,拓宽养老资金保障渠道。

“我国为职工交纳企业年金的企业非常少。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应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吕学静说。

此外,吕学静还认为我国老年服务产业系统亟待完善。除了政府开办的养老院,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在政策上为民营资本提供支持。

转向新型“人口红利”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问题被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统筹规划,这充分体现了人口因素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公报显示,在老龄人口数量持续上涨的同时,我国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

未来,如果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面临困难,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断降低,无法保证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和储蓄率的提高,人口红利是否会消失?“人口”因素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还是负担?

研究显示,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积累、储蓄率将是“新人口红利”的关键因素。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赖德胜与其博士生陈建伟共同撰文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阶段,新的“人口红利”,应该区别于以往依靠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旧“人口红利”,新“人口红利”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胡迟表示,可以从积极方面解读“10年增加7390万,每年继续净增800万人左右”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因素,新增加人口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作为青壮年劳动力增加到就业人群中去。这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是有益的。

马建堂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从人口素质的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的素质在提高。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人口红利”的利用是有条件的,特别是一系列制度条件。新时期,通过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老龄化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本,将成为延续“人口红利”优势的有效途径。

胡迟认为,只有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提升了,人力资源才能够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未来继续加大对教育及社会领域的投入,不断提高全民,特别是就业人口的文化水平与劳动技能。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