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题:在改善民生中激发新活力——“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民生短板”
新华社记者刘健、李亚彪、安蓓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生动阐述了改善民生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间的辩证关系,引起“两会”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
“欠账”困扰发展 民生仍需“补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扶持、保障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字眼不断出现,让代表委员对“改善民生”这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印象深刻,认为抓住了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内需不振,是阻碍经济持续良性发展的‘拦路虎’。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畸高的房价、就业难等民生难题,让老百姓有钱不敢花。”天津农学院副院长邢克智代表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9年对GDP的贡献率,投资高达92.3%。经济学家程惠芳代表说:“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短板’是居民消费需求。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改变迫在眉睫!”
代表委员用实例、数据,印证着不解决“民生难题”,不补上民生“短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产生强大持久的动力。
2002年至2009年,我国GDP年递增幅度高达10.13%,职工工资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年均增长只有8.18%。“这对众多普通劳动者显然有失公允。”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张世平指出,“关键是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提了多年,可差距不降反升。”农民工代表康厚明说,“山区的一些农村孩子上学要走‘山路、水路、陆路’三段路,奔波一两个小时。”
虽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完善,但保障水平依然偏低。重庆南岸区区长刘宝亚代表提交了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待遇的建议。他举例说:“重庆市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每月80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260元。有的贫困家庭一个月才敢吃一次肉。这部分人的保障水平到了该提高的时候啦!”
“看病难、就学难、就业难”是三大民生难题,现在又添了“住房难”。王川平委员说:“尽管政府采取了很多举措,但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离人民群众期待距离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