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调低中国经济规模,是反思我国偏重GDP指标而忽视与一国国民收入相关的GNP(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契机。
世界银行近日公布《国际比较计划》(ICP),承认此前高估了40%的中国GDP总量,并下调了中国购买力水平。一位世界银行官员告诉《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此次重新核算对中国影响较大,因为这是首次用“严格的价格统计方式”来计算中国的经济实力。
他介绍说,先前对于中国购买力的计算还是基于1986年中美商品的价格。按照旧的核算方法,中国GDP为8.8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15%。而运用新的统计方法之后,中国经济总量下降了40%,为5.3万亿美元,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10%。
不过,这份报告显示,以购买力平价(PPP)计价,中国GDP水平仍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美国占世界总产值的23%,中国仍占9%,高于日本的7%)。但人均GDP中国则与美国差别依旧巨大,只有美国水平的9.8%。
“如果用高估的GDP和购买力水平观察中国,无疑会产生许多偏差。”采访中,不少专家向《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表示,近几年来,国际上这种建立在高估中国GDP基础上的观察视角,很大程度导致了人民币预期升值幅度的高估,刺激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加剧中国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对国内经济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连日来,对世界银行这次统计结果的变更,大部分专业人士对之持正面和积极评价。其中一位研究者意味深长地指出,“国外高估中国GDP,对国内经济生活没有太多直接的影响,但我们自己对于现状认知程度的偏差那影响就太大了,比如好大喜功,自我膨胀,甚为危险。”
调整更接近真实
“用购买力评价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比用汇率法准确,而且在逻辑上也说得通。”和讯财经首席分析师文国庆认为,世界银行的最新评估比以往的估算精确了不少,是比较可信的。
财经观察人士王正鹏对此表示认同,并举例说,重要的是去除水分的中国GDP总量,尤其对于当下中国经济中的人民币汇率问题来说,是重新判定战略方向的好时机,“国际市场高估我国GDP,会造成调高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将中国GDP调整下来,会使升值的压力减小一些。”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关心的问题是,此前欧美国家一直以购买力平价理论指责中国实际汇率严重低估,“从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上看人民币的均衡汇率远没有那么多,被调低的PPP更为接近中国的事实,并将在远期降低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事实上,不少专家认为,GDP长期高估容易产生泡沫,使政策制定和公共事业发展与实际脱节。
比如,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谭雅玲分析,世界银行调低了中国GDP,“对中国内部来讲,这样的调整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减少虚胖症和漂浮感,是一剂清醒剂;对外可以减少世界对中国的责难(顺差多、外储多、发展快、威胁大),是一剂减压剂。”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战略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敏谦进一步认为:“同以往相比较,调整结果总体会对中国产生更公平的影响,因为在很多国际组织中核定各国所承担的责任是参照PPP衡定的国力水平,如果世界银行下调中国PPP后,起码按照这些组织的规定,中国所需负担的会费将与自己的能力更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