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的外孙女拿着自己的英语试题来“考”外公时,当院士的外公答不出“标准”答案。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培亨告诉《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在院士大会期间,不少院士感叹孩子们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考试机器”。他们呼吁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否则难以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责任。
吴培亨在自己的研究生身上看到了“应试教育”的后果:学生们普遍不爱学习——“身经百战”的他们,把上大学当作一个“大解放”的机会。一些国际同行写信来说,“中国学生在念基础课和考试阶段的表现都很好,但到了做研究的时候,实际能力往往低于我们的期望值。”
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在两院院士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并从“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吴培亨院士表示,这一观点“讲到了自己的心坎上”。
人才是第一资源
作为中科院主管人才工作的常务副院长,中科院院士白春礼深感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现状与中央的要求差距不小。他告诉《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数量达2174万人,其中研发人员总数达120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科技队伍的年龄结构趋向合理,45岁以下人员已占70%。科技人员的就业方式、分布状态和利益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企业研发人员大幅增长,占全国研发人员总量的比重已超过60%,高等学校研发人员稳步增加,进入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人员已达120万人。
但中国的科技人员实力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白春礼认为,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人才的相对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明显偏低。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我国每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相当于日本的9.3%、美国的11.2%、法国的17.1%、德国的16%、英国的17.1%——因此,我国科技队伍质量有待提升。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也甚为突出,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偏低,存在着某些领域某些学科人才严重短缺和人才大量浪费并存的现象。
二是科技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发展较快,但教育结构与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加强。
三是缺乏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白春礼说,在我们的院士队伍里,不乏优秀的科技将才和帅才,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这类人才还不够多。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研究科技人才的专家组。该专家组的研究表明,“我国尚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家”,如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性权威科学奖中一直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当前全球人才竞争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纷纷制定科技人力资源的国家战略,通过法律、科技政策和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稳定本国人才并吸引和利用外国的科技人力资源。
美、英、德、日、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利用移民政策和法规,在争夺外国科技人力资源“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方面各显神通。主要措施一是修改移民法,鼓励专业人才优先移民甚至不受限制;二是增加专业人才的签证名额,延长居留期;三是通过设立多种奖学金,为外国留学生提供进入其大学深造的机会,鼓励并吸收他们加入有创造性的劳动。印度将“大力促进大学及其他学术、科学和工程机构的科学研究,吸收最有才干的年轻人从事科技职业”作为科技政策的目标。白春礼认为,中国加紧培养自己本土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同时也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吸引国际一流科技人才方面有新举措。
最苦恼和最迫切的改革
45岁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告诉《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记者,自己曾经三四次申请“科技部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未果,其中“非学术性因素”令他“感受极深”。
郭雷说自己和许多科技人员“最苦恼的事情”——莫过于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不得不放在跑项目、评审、检查等方面。越是优秀的科技人才,在这方面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人才浪费了。”
记者近年来对科技界的跟踪采访中,已经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苦恼了。综观各国的科技人才战略和政策措施,许多专家深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是孤立的,它与各国的体制环境、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专门论述了“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五个举措,提出要“保证科技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总书记的话引起了院士们共鸣。白春礼指出,如何为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氛围,这是当前和今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表示,转型期的社会变化,同时造成了急盼取得成果的浮躁情绪,导致急功近利、不遵循科研和教育自身的规律。而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或是应用研究,共同点就是需要创新,需要长时间的勤奋工作。
现在社会上流行依据论文的篇数对科研工作进行考核,但真正科学研究的水平并不是通过论文篇数来体现的。国际上评价一个研究工作者或一个数学家的水平,往往从三个方面来评价,第一,是否创建了新的理论;第二,是否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著名难题;第三是化腐朽为神奇,即对大家习以为常的问题又提出新的观点,使得这一问题又兴起新的发展要求。
杨乐认为,要形成既鼓励创新,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对于有很好的基础,长期致力于一个重大课题研究的人,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和理解。而对重大难题的研究,失败的可能性比成功的可能性要大的多,对失败应保持宽容。
重点培养“中青年领军人物”
从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年龄分布的统计分析显示,获奖者创造高峰期在25~45岁之间。国际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腾飞,首先必须拥有一批平均年龄不超过50岁的杰出科学家队伍。
接受《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采访的两院院士表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领军人物。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表达了对两院院士的期待:“殷切希望大家承担起培养和提携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任,建设好学术梯队,为年轻人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年轻人加快成才铺路搭桥。”
吴培亨院士表示,1979年他到英国进修,临行前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专门找他谈话,言简意赅提了几点要求,“看看别人,比比自己,搞好我们的现代化。”近30年来,这几句话成为他勉励自己、勉励学生的座右铭。他深感开放式的环境对科技人才成长至关重要。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关起门来是培养不出来的;在世界科技水平总体领先于我国的形势下,不采用开放式培养,难以尽快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接受采访的院士介绍道,中科院从1998年开始,与美国科学院联合发起了以培养21世纪科技界拔尖人才为宗旨的中美前沿科学系列研讨会,由两国科学院分别在本国遴选最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参加。在已召开的9届研讨会中,我国有近400名优秀青年科学家与会,他们就国际科技前沿的重大问题与国外优秀科学家进行交流和对话。正是在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当中,年轻科技人才逐渐具备了宽广的世界眼光。
在注重国际交流的同时,根据中央精神营造更好的国内学术交流氛围同样重要。中科院党委副书记方新,几年前在中科院科技政策所任所长时,曾经专门就“我国青年科技将帅人才”进行过深入研究。她认为,科学院与高校和其他科研单位一样,将帅人才感到最大的困难在于学术交流不够。国内同行间的学术交流,问题不在于数量而在质量,即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锋。
回顾中科院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带出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创新队伍,深有体会的白春礼告诉《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能否培育一批科技拔尖人才,带动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确实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年科技人员,中科院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培养。对于在创新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人才,通过破格使用、支持其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新建研究单元等,给予重点支持;对于具有较好发展潜质的青年科技人员,则通过提供更多的竞争机会、必要的前期支持和出国衔接培养等,为其尽快成长创造条件。
以如何更好地培养3.2万名中科院系统的研究生为例,白春礼表示,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推进过程中,中科院将加大力度采取一系列新举措,对优秀的博士后、硕士研究生给予实际支持。比如,给优秀博士生20万元、40万人的启动经费,支持他们进行自己喜欢的探索,迄今已有100位优秀生得到了这笔经费的支持。
白春礼说,中科院贯彻中央有关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的部署,可概括为三句话:“在政治上关心科技拔尖人才”,“在工作上支持科技拔尖人才”,“在生活上关爱科技拔尖人才”。(文/《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记者浦树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