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焉耆——于阒道,《佛国记》中记载了晋代高僧法显去天竺(印度)求经的路线。他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的张掖、敦煌,到达位于罗布泊地区的鄯善,记载当时罗布泊以东三龙沙(库姆塔格沙漠)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当时的楼兰“其地崎岖、瘠薄”。由善鄯再到乌夷国(今焉耆),然后由乌夷国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达于阗(今和田)。依今天的形势看,当时法显经过的路线是由焉耆先到沙雅。过塔里木河平原,当时塔里木河河网发育,曾在塔里木河南岸沙漠发现3条干河道,并有烽火遗渣,灶灰土,陶片为红色,当为唐代遗物,说明在唐之前必有人类活动。然后由沿克里雅河分出西支南行,当时克里雅河与塔里木河相连通。顺着这条路线走虽有沙漠分布,但沿途多有河道,不会发生断水。因此,根据现存历史文献记载,法显就成为我国第一个从东北向西南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
对于抒弥——龟兹道,《西域水道记》中记载,克勒底雅河“北流三百里入大河”,“克勒底雅河”即克里雅河,“大河”即塔里木河。实际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克里雅河西支大约在400年前曾流入塔里木河,于是在古代沿克里雅河行成一条南北贯通塔克拉玛干的交通路线就成为可能。《新疆图志》(1910年)中也曾讲到克里雅(于田)与沙雅之间有交通来往。谢彬的《新疆游记》中也详细记载了这条路的通行站点和里程。1896年斯文·赫定南北向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沿克里雅河,沿着这条道走,在沙漠中还可找到可供饮用的水。
通过以上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古代交通路线的记载,可知在这五条路线中有东西向的两条路,通行十分困难,南北向的两条道路通行较易,东北—西南方向的一条,介于两者之间。这是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受古水文网的分布影响。发源于昆仑山的河流进入盆地都是南北流向,所以南北向通道可沿河道通行,即使没有古河道的地方,沙丘高度也相对低。而在古河道之间,多是复合型沙垄、垄状复合形沙山或复合型新月形沙丘链,沙丘相对高度可达50~150m,所以通行就很困难。这可为沙漠公路选线提供借鉴,即公路主干线以南北向布局为好,翻越高大沙丘少,沙害相对较轻,修路较易。而东西向布设公路,需翻越的高大沙丘多,修路难度大,沙害相对也要大。未来,塔克拉玛干沙漠若再建公路,建议沿和田河和克里雅河这两条过去的通道修建。
樊自立说,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储量229.8亿吨,天然气11.4×1012m3,油气储量约占全国陆上油气储量的20%。目前已探明的油气田为22个,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由于勘探程度低,今后还可能有更多的油气田发现,是我国能源的重要战略接替区。要在沙漠中勘察开发石油,必须修筑公路,目前以沙漠公路为主轴,修建了公路(有的是简易的)通往各较大油田。由且末到塔中的二级干线也已通车,由塔中通向克里雅河下游三角洲的公路已完工,建议再将其向西延伸到和田西侧的玛扎塔格,这一段沙丘较低,筑路较易;然后沿玛扎塔格山南麓山前冲洪积扇,地势平坦,无沙害威胁,可达麦盖提通往喀什。已停修多年的由阿克苏通往和田的公路于2006年完工,这样就可形成“两纵一横”的主干线,随着油气勘察开发的进展,可能修建由沙雅至于田的公路,形成“三纵一横”,再加上由干线通往各油田的支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一个相对较稠密的公路网是有很大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