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重现“郑和下西洋”
新华网消息:在世人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丝路"文艺表演内容是根据郑和下西洋壮观场面而改编的。节目开始,随着一段乐曲的奏响,手持道具的演员们从4个方向涌入"鸟巢"体育场。他们时而奋力摇划、时而摆出各种造型,层次感、立体感、表现力极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海中行船情景……
看到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人们不禁发出疑问,这气势恢宏节目的演出者究竟是谁,他们都来自哪里?事实上,这个节目参演人员竟然是武警某部的900多名官兵。作为军人,他们此前既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也没有艺术方面的特长,又是如何练成这些舞蹈动作呢?惊叹之余,一个更大的问号出现在眼前,怀着极大地好奇心,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全面跟踪采访,逐步解开了其中的谜团。
大型团体操"丝路"自从去年9月初开始编排,到今年7月初才最终定型,中间更换了3套动作,淘汰了几十个基础动作。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团体操训练与部队长期从事的军事训练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在组训过程中,也难免存在一些分歧。
训练刚开始,需要首先练习持桨、放桨的动作,奥组委派来的编导演示完动作后,部队按照编导意图将动作细化分解,对握桨、放桨的手型、位置,逐一进行了统一,尤其对持桨与放桨之间的转化动作进行了规范,通过反复练习,力争达到"口令"下达后做到动作整齐划一,但编导对此感到十分费解,他们认为观众当天根本看不到这一动作的转化过程,只要最终动作定型到位就可以了,部队在这个环节上加强练习,完全是多此一举、钻牛角尖,而部队却感到训练场上必须要有严谨的作风,如果动作做起来噼里啪啦,即使观众看不到,自己也觉得不舒服,统一动作是在培养官兵的配合意识,这也许就是艺术训练思维与部队军事训练思想的不同之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