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工程建设管理方面,5个项目的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
比如,审计抽查的汶川县6栋住房维修加固工程,报送的结算价为258.84万元,经审计核实,实际工程造价仅为90.88万元,占送审造价的35.11%。
审计发现问题后,审计署特派办及时提出审计建议36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全部采纳,目前已整改完成28条,另有8条正在整改中。
全程跟踪审计形成威慑力
“审计持续关注的不仅仅是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还要监督是否有因为管理漏洞带来的重建项目质量隐患。”卢华胜说,这也是本次跟踪审计的最大特点之一。
卢华胜介绍,温家宝总理要求审计部门“要把问题发现在前面”。灾后重建的每一笔资金,只要开始拨付使用,审计部门就要介入,跟踪查看重建资金有没有被挤占、截留等现象。
跟踪审计要面对约1万亿元恢复重建资金的大盘子,审计署有关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安排意见中明确:对中央投资的审计覆盖面要达到资金量的60%以上,对地方投资的审计覆盖面要达到资金量的80%以上。
其实,这种独创的跟踪审计模式,在去年地震后救灾款物分配中就曾试水。
当时,审计部门用半年的时间,跟踪审计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拨付的一千多亿元救灾款物,并在审计过程中向社会公告了四次审计结果。
正是救灾款物跟踪审计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堵住资金流失漏洞的效果使中央决策层意识到“全过程审计比事后监督更重要,查出问题越早,损失也就越小”,并由此把跟踪审计写进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国家总体规划。
审计部门也形象地把跟踪审计比喻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免疫系统”。
刘家义审计长多次到地震灾区现场考察调研,明确提出了跟踪审计的目标:“一是要促进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进行;二是保障整个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不出重大问题,包括不出重大的违法违规和损失浪费等问题,不出重大的工程质量事故和工程建设安全问题,不出重大的资源和耕地破坏、非法占用等问题。”卢华胜说。
但现实是人手紧、项目多、资金量大,如何保证审计质量?
今年4、5月,新华社等媒体深入现场,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每一个城镇、乡村的审计机关和建设工地,几乎都能看到审计人员忙碌的身影。
“可以说,恢复重建资金流向了哪里,我们的审计人员就跟到了哪里。”卢华胜表示,全过程跟踪审计,使统计人员可以在施工现场查看钢筋的粗细、水泥的标号,以及监理人员是否尽责等工程建设细节,一旦发现质量隐患,能及时纠正。
在一些学校重建的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建筑质量的关注,可以说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但审计人员并不是“黑脸包公”,他们还帮忙出谋划策,比如如何更高效地花钱。审计也由“卫士”变成了“谋士”。
一个典型例子被审计人员提起。
江苏省苏州市审计局在对四川省绵竹市孝德中学工程进行审计时发现,原设计外墙保温材料为挤塑聚苯乙烯保温板,存在着施工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审计人员通过征求专家意见,提出了改用保温砂浆的建议,不仅提高了工程进度,而且节约成本640万元,占总造价的5%。
“我们采取了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重点审计与专项抽查相结合、阶段性跟踪与日常监督相结合以及不同形式的联合审计等方式,可以说,审计人员在灾后恢复重建现场已经形成一种威慑力。”卢华胜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