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保专家郑功成接受本报专访喜说“财政加大投入”
本报北京消息 特派记者 马汉青 李宜航 崔朝阳 尹安学 王雷 报道:“我国公共财政,将持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社会保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其中的热点,著名社 会保障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昨天接受本报专访时如此表示。
增加社保投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记者:十七大报告提出,“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这意味着什么?
郑功成:这非常清楚地表明,我国公共财政将持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社会保障制度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必要的基本途径,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主导力量,随着国家财力日渐增强,财政应当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础。
当然,政府在社会保障的不同项目中,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在社会保险方面,主要体现劳资责任分担,政府财政则承担着雇主与公共财政的双重责任;社会救助制度,需要由财政全额负担;各项社会福利事业,需要财政直接支持,而对慈善事业、企业补充保险等则可体现为免税优惠等措施。加大财政投入是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途径,也直接具体地体现着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共享成果的科学发展理念。
先实现全覆盖再缩小差距求公平
记者:目前各地都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但某些险种的保障水平,与老百姓的要求可能还有差距,您怎么看?
郑功成: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保障不足,同时存在着现实差距。比如同样是医疗保险,职工医保待遇较高,居民医保(包括未成年人)与其缴费水平相对应,待遇水平也相应较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程度更低些,有人会觉得“不解渴”。
应当肯定的是,解决国民疾病医疗的制度安排,必然是建立一个统一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但还要承认地区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先实现“全覆盖”,然后再通过制度调整,从现实需求与能力出发,从缩小不公平开始,最终实现公平。
我对整个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逐步提高有充分的信心。国家已经站在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上,国民福利增长不可逆转。今后社会保障将不仅是“雪中送炭”,而且必定在解除国民诸种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不断地“锦上添花”。
社保基金增值可投资于公共领域
记者:对老百姓关注的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您有何建议?
郑功成:基金制的社会保险仅仅保值是不够的,重视投资与实现增值是其内在要求,但如何实现却需要理性考虑。
在目前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公共领域投资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我不赞同社会保险基金盲目进入股市或者采取私人投资模式。建议采用类似于新加坡公积金局那样的公营模式,主要投资于公共领域。
比如,建设公共房屋以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投入到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还可以投向类似于南水北调这样的特大型建设项目。这既可解决相关群众困难,又可让社会保险基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乃至政治效益兼得的取向。
当然,这里讲的是社会保险基金,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社保基金已经开始进入证券市场,继续进行证券投资亦是可行的,但同样要注意防范风险,最好是开展海外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