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轰轰烈烈的土地执法“百日行动”,严查“以租代征”;一边是“轰轰烈烈”地侵吞耕地,使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非农业建设用地。让人不可想像的是,这一幕,就发生在国土资源部展开的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的第三天,在距北京仅仅400多公里的河北省永年县。
2007年9月19日,是个晴朗的好日子,可永年县刘汉乡武庄村不少村民却心情抑郁,甚至愤懑。在村北不足500米的地方,在村民眼皮底下,在推土机巨大的轰鸣声中,在工人飞舞的砖刀下,玻璃厂的厂房长高了、门楼变宽了,而200亩昨天还生长着茂盛的玉米、棉花的耕地,正在减少、消失……
村委会违法签订“协议”
有关200亩耕地的消失,在武庄村,至今仍不失神秘。不仅是一般村民武和兴,就是对55岁曾任过村委会主任的武考长来说,当他5月初听到“村北路西的耕地要出租,用来盖玻璃厂了”这种传言时,只是一笑,认为这种说法太荒唐了:“什么程序也不走,集体的土地几个人就决定把它卖给别人建厂,还有没有法律?再怎么说,我种的地不可能不征求我的意见吧?”武考长认为,集体的土地直接关系到每一个村民的利益,政府要搞开发,最起码应该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听听村民的意见,履行耕地征用手续。
村民武和兴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
6月初,当武考长第一次听到村支书武长银在喇叭里喊:“村民的地已经卖了,没有什么补偿。”他还有些怀疑,“这是不是有人在捣乱”?
直到6月22日上午8点,高音喇叭再次传来支书武长银兴奋的声音:“村北的200亩承包地已经租出去了,今天要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所有观看奠基仪式的村民突然明白,4月份,县里各大局领导,在主管项目建设的常务副县长的带领下来村里视察过,原来与今天的这块奠基地有关。
9月19日下午,记者从村支书武长银提供的《租地协议》看到,早在两个月前的4月18日,村委会7名成员已和沙河市怡富玻璃有限公司老板宋喜林签订了出租200亩耕地的合同,租用时间为50年,每年每亩地租金700元。鉴证机关一栏,盖的是永年县刘汉乡人民政府的印章。
6月22日,玻璃厂奠基仪式刚刚结束,县长李明朝在各局局长、乡镇书记、镇长、村支书等100多人的拥簇下,带领30多辆小车的车队才走到路口,突然被跪在车前的20多个村民拦住了。59岁的妇女孙俊枝和52岁的黄玉会声泪俱下,诉说了他们20年来为这块耕地所付出的心血,请求县长为他们做主,不要占用他们的耕地建厂。李县长当场表示:回去后研究解决办法,尽量让百姓们满意。
转租的是“荒沙地”?
对村民们拦车告状问题,支书武长银既委屈又恼火。
武长银告诉记者,为了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让村民们早日富裕起来,2004年这片地到期后,村委会曾召开了三次党员会和全体村干会,决定搞开发建设,不再承包给群众。
武支书认为,按理说,转租土地,确实应该由全体村民代表大会来决定。但现在与过去不一样,十多年来,从来没有召开过全体群众代表大会。现在能召开党员会就很不错了。比如他的前任宋振江书记,订沙厂合同时,连他这个做村委会主任的都不知道。至于是否合乎程序,一是农村干部水平没哪么高;二是现在村民特别忙,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很难。
武支书感到委屈的是,“合同到期了,我们利用荒沙地来招商引资,乡里书记和乡长也来开过会表示支持,这难道也错了”?
对武支书的说法,有28年党龄的老党员薛社军认为并非如此。他告诉记者,村里开了两次党员会,第一次是5月20日,武支书讲要搞开发,结果到会的30多人当中(包括7个村干)有五六个党员反对,而且当场发生了激烈争论,尽管这样,依然没能阻止合同的履行。第二次开会谈的是青苗的补偿问题,对村民的庄稼青苗每亩仅仅给予400至500元经济补偿。而现在他们才知道,召开这两次会议之前村干早就和开发商签订了出租耕地合同。至于武支书把这片耕地定为“荒沙地”,薛社军更是有话要说。
武庄村有1700多口人,人多地少。由于座落在沙河故道,全村的土地基本属于沙土性质。1963年前,这片地经常被洪水淹没。为改变这种状况,村里出钱买树苗,村民出义务工,栽上了洋槐树。到1983年,已经形成了一片高四五米、碗口粗的洋槐林。从村里原老支书宋振江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永年县人民政府1983年颁发的《林木所有证》上看,这里的确是一片林地。到了1984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紧张,村里砍掉了树木,采取个人报名的方式,由各户自愿改造承包。当时的承包时间是1至5年内,每年向村里交管理费5元。承包5至15年每年每亩20元,15至20年每亩50元。总共6片地1500亩(其中包括被怡富玻璃厂占用的200耕地),被300多户占全村80%的人口承包。
那些年,为了改造现玻璃厂占的这片林地,家家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家里人手少的,还从外村请来亲戚帮忙。几年下来,当原来的大坑小洼被50多户村民整平后,又集资打了7眼机井,使这300亩林地成了亩产千斤的玉米田。
薛社军开始只承包了8亩地,后来看到土质不错,又增加了8亩。夫妻俩用一年多的时间,投入了400多个劳动日,将高低不平的林地平整成现在亩产玉米1000斤,小麦、花生600斤,棉花500斤的高产地。现在这16亩地平均年收入一万多元,成了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为了证明这里早已不是荒沙地,薛社军还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1997年建村部占了村里孙红社、武全有、武兴的等7家20亩基本农田,村里就是用这里的耕地补偿的。如果这里真是寸草难生的荒沙地,人家能换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