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污染减排目标及优先选择,并把城市污水处理作为完成“十一五”水污染物减排目标的优先行动
3月1日,中国科学院课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京发布了其一年一度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认为,我国在现有的国情和条件下,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治水相关目标十分艰巨,必须克服来自制度、管理、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和障碍。而现行的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的分解一方面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严格的科学论证,另一方面,未能统筹考虑排放总量与环境质量关系、削减现有和新增企业的污染排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减少面源污染、以及流域尺度的污染综合防治,很难实现成本有效性。因此,需要明确新时期中国治水和污染减排目标。
治水目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清洁生产)和技术进步等手段,努力提高水资源生产率和降低污染物产生强度;二是把水污染综合防治放在水问题的优先位置。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投资保障和执法监管,短期内,把点源污染特别是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作为最优先的工作重点,努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长远看,必须全面核定各流域及被污染的不同用途水体的污染物排放负荷,并将其分解到各工业点源、城镇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上,才有望使污染排放与水体环境质量改善相结合;三是把改善水生态服务作为流域规划和管理的目标。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水生态的要求,对主要河流与河段划定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对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渔业水域及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密集分布区、天然湿地与河口区等进行有效保护。尽快研究制定重要河流与河段的优先保护名录,划定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与文化价值突出的河流与河段,予以重点保护,禁止或限制水利水电及相关开发活动。
同时报告认为,要实现“十一五”水污染排放总量削减目标,其优先领域和政策选择应着重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先控制点源污染,这是目前最实际也最成熟的污染防治手段。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排污许可证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对工业点源实施基于流域综合防治规划基础上的排污总量控制;通过促进企业清洁生产,有效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的污染物产生量。(2)把城市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实现“十一五”水污染物减排目标的重点。鉴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削减扩张中的企业污染排放总量的困难、以及污染转移问题,把目前占COD负荷约60%的生活污水作为削减总量的重点是必然选择。各级政府应通过环境财政主渠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加快收费改革,解决或部分解决污水厂运行费用问题,并通过水务事业市场化改革,推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通过统一规划,统筹城市污水处理与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关系,加强政府监管力度。(3)建立新的基于各水体最大污染负荷(环境容量)基础上的总量控制。可借鉴美国1992开始实行的最大日负荷量(TMDL)方法,其目的是为恢复受污染水体的环境质量,对影响其环境质量标准的所有点源和面源污染源,制定相应的排放负荷标准。这一方法已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但在中国运用需从试点开始,从基础数据收集和监测入手,评估各层面水体质量,寻找简单有效的模型进行污染负荷测算,积累经验后再行推广。 (中国发展门户网 王振红)
历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回顾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